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冷静客观看待灾害中的武汉
肖畅
//www.workercn.cn2016-07-13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灾害给了我们一段缓冲期,但没有真正结束。新一轮强降雨即将到来,防汛抗洪、排渍排涝、抗灾救灾多重任务交叉叠加。

  对于即将到来的降雨,我们的准备已经更充分。与灾害抗争的这段时间,从紧急动员到周密部署,从应急抢险到提前应对,整个节奏已经越来越主动。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可以回归平复的心情,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这场灾害,认识灾害中的武汉。

  灾害强大的爆发力,让普通人猝不及防,很多人一开始的表现的确是惊慌失措。倾盆暴雨,大水漫灌,谩骂、抱怨、质疑的声音都会出现,这些都是正常人的心理反应。日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断,人们议论灾情,焦急的归因、追责,也是情急之下的本能表现。

  也有一些感受,在网络中被放大。现代便捷的媒介技术让灾情得到及时传播,也让碎片信息汹涌奔洒。灾情到来之初伴随密集的信息轰炸,传播技巧运用之下,灾难呈现为盛大的全景,极具感官冲击力。打开手机,眼前都是一片渍国,如潮人海被渍水困住,空气中充溢着焦急的神色,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武汉依然是一片汪洋。生活在这座城市,行走其间,感受却不是信息图景中描绘的那样,许多地方其实并没有遭受水患,但手机中不会传播那些街道社区正常运行的画面。

  回归平复的心情,调整一下心态,便能看到灾害最真实的情况。数据可以比对,今年的降雨历史罕见。雨量之大,放在数年前的武汉,或者其他城市,可能早已是另一番模样。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今年的降雨不算历史罕见,其实是城市御水能力有了很大改善。如果只是看看各种渍水的画面,不去梳理、分析真实的数据,对灾害的认识可能会继续停留在感性的层面。

  我们也要看到灾害之中,城市最真实的反应。这场持续的强降雨,超出了一座城市正常状态的抵御能力,但我们的城市做出了超常态的发挥。全面动员之下,城市力量迅速团结起来,各方资源高效统筹调集,这虽然是一种应急状态,但毕竟得益于长期的机制建设,是久经训练的结果。渍水的场景令人揪心,但穿越镜头,直抵现场,那些紧张有序的调度、疏导其实早已经安定了人心,现场的心情与手机上的感受也许截然相反。

  更多的观察体会,来自经年累月的经验感受。生活在武汉的人们,更清楚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今昔对比,会得出更全面的判断。正是在长时段观察之下,才知道哪些问题表现为城市的共性,哪些问题是武汉独有;哪些问题是历史遗留的结果,哪些问题属于发展中的表现……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当然不能否认,有问题就要总结反思,不然就失去进步的机会。但一切问题都有它的坐标体系,不假思索地总结原因,就会陷入盲目。看清楚城市建设发展所处的阶段,认识到我们是从怎样的环境、条件中走到今天,认识到这座城市当前建设发展的水平力度,我们才能找准问题,补足短板,而不是被问题的皮相牵动神经,浪费表情。

  灾害当然会留下不少教训,让漏洞暴露得更充分,让一座城市更清楚自己的不足,找到进步的空间。但对灾害的反应,如果说到了让人裹足不前的地步,那么可以说灾害已经把我们彻底击垮。这个时候,调整我们的心态,全面客观地看待这场灾害,留下的才会是真正的财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