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靠什么击碎“健康谣言”
吕晓勋
//www.workercn.cn2016-11-2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放大主流健康媒体的“高品质”声音,锲而不舍地普及科学知识,全民健康素养的“水位”才有可能节节升高

  声称有“癌症预防研究所”公布抗癌防癌蔬菜排行榜,“国务院防癌办”建议网友转发,事实上国务院根本没有这个机构;因为网上谣传“柿子有毒”,导致不少地方刚成熟的柿子鲜有人问津,只能低价销售……近日,《生命时报》梳理今年以来有关健康的网络谣言,指出健康知识传播、普及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信息爆炸时代,获取信息变得异常简单。丰富认知的同时,也对我们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统计显示,微信用户平均每天在微信平台上阅读5.86篇文章,排名第二的就是健康养生类文章。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微信群、朋友圈中,时常有热心的亲戚朋友,乐于分享“致癌提醒”“养生信息”“民间偏方”等链接,有些内容令人震惊甚至耸人听闻。他们往往忽视对信息真实性的查证,只是想当然地分享“转需(转给需要的人)”。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是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媒体从业者当然要恪守职业操守,严把新闻审核关,可在自媒体兴盛的时代,我们作为一般受众,又该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健康知识传播者呢?

  健康是人人关心的问题,也正因如此,健康信息有利可图,一些人鱼目混珠,钻的就是大家健康素养不高的空子。比如有人冒充专家,以“免费”作诱饵,借“权威”博信任,靠做讲座来卖产品,专门坑骗老年人;或者只是学了点皮毛,就频繁上电视、开专栏,宣扬各种偏方,不仅浪费患者钱财,也耽误了他们看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凡此种种,如果仔细推敲,并不难发现其中的常识错误和逻辑漏洞。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上当受骗,除了自身警惕性较差外,也暴露出健康素养方面的短板。

  不可否认,相比过去,中国人的健康素养提高了不少,但从总体来看,据卫计委数据显示,每100个15—69岁的人中,仅有不足10人具备基本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前几天发生的一起伤医事件,起因居然是患者强迫医生按照百度上查询的结果治疗被拒。要想彻底走出健康焦虑,当好自己和家人的“保健医生”,需要尊重科学、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个人健康素养的高低不在于他知道多少,而在于他能否根据自身健康需要,主动寻找并正确判断相关信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这样说并不是逼着每个人都去当火眼金睛的专家。健康知识的积累、健康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来自政府、社会的合力。从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中国部分城市发生抢盐风波,到2013年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鲜有人敢吃鸡肉,面对各种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直是不少人的首选策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知道谁能提供最及时、权威的说明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打消疑惑、安定人心的关键,是最大程度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有义务用通俗的表达方式、灵活的沟通手段,多渠道公布信息,帮助公众增强对谣言的辨别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健康认知水平。

  人们常说,造谣一张嘴,真相跑断腿。不让谣言有可乘之机,就得让真相始终跑在谣言的前面。最近,上海一位医生出于好奇,进入网络直播间与网友们面对面聊天。从治病到养生,有问必答,短短1小时内收获数万点赞。这样的健康科普,既能体现传授者的价值,又方便观众观看学习,谁不喜欢?放大主流健康媒体的“高品质”声音,锲而不舍地普及科学知识,全民健康素养的“水位”才有可能节节升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