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用温暖重新定义“路人”
魏 寅
//www.workercn.cn2017-06-23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穿上荧光绿的马甲,帮街头走失的老人找到家;女乘客机场晕倒,一旁的军医紧急施救;12名乡村老师,走山路去为脆骨症的孩子上课3年……总有那么一些人,用自己的行动,写下对价值命题的回答。他们是普通人,他们是好人。

  的确,哪怕最简单的善举,也能让人感受爱的分量。我们可以怀疑、愤怒,可以感叹“这个社会怎么了”,但同样需要真诚地颂扬真与善,向人性与人心的光芒致敬。

  本版今起推出“暖闻热评”栏目,为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暖新闻点赞。希望我们一起来呵护这可贵的暖意,一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心与心靠近,让人与人相遇,让这个世界更温暖。

  【人物】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斑马救援队

  【事件】一年前,单县大雨,很多小轿车在路上熄火。江波和朋友一起,从积水中拉出来三四十辆车。当时的七八个人,成立了斑马救援队,免费救援车辆、寻找走失的孩子老人。一年下来,斑马救援队已发展到队员8000余人,北京、上海、郑州等城市也成立了几百人的支队,队员中不少是曾经被帮助的人。

  “每一个年长的咱也去帮助他。每一个小孩,每一个特别弱小的咱也去帮助他。”斑马救援队队员质朴的话语,映照暖意。“以我善举,换你笑容”,让本是陌生的路人从此产生了关联,传递出温馨的正能量。救援队短期内迅速壮大的过程也说明,哪怕是一点一滴的爱心与善意,只要共同呵护、热情播撒,就能不断生长、花开满园。

  路人,容易让人联想到陌生、旁观、冷漠等词汇。一句广为传播的网络流行语,就叫“从此是路人”;虽有戏谑的成分,但也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心态。现实中,也曾发生过交通事故后有人受伤倒地,多名路人经过却无人施以援手的事。尽管这类极端情况均属个案,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风气,但一些路人冷漠的态度,的确值得每一位社会成员深思。

  斑马救援队坚持义务救助不动摇,但要求被救助的人承诺,以后像他们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特殊的救助原则,令人印象深刻。随着陌生人社会的到来,人际关系遇冷的问题,似乎难以回避。然而,冷漠的存在,并不是传递冰冷的理由。每当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之类的新闻,总有人拖长声调去感慨“人心不古”,而自己并没有起而行之、付诸改变。这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本已“遇冷”的社会人际关系,更添几分寒意。

  其实,路人不是别人,正是你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每个人涵养反求诸己的道德自省、从我做起的道义自觉。今年的山东高考作文题,提到了合肥一家24小时营业的新华书店。每到深夜,就有一些拾荒者、流浪者来到店里,他们不是来消费的,无法带来任何利润,然而,书店愿意给这些无家可归者提供栖身之所,“从来不驱赶任何人”。书店的良善之举,又何尝不是在试图重新定义路人之间的关系呢?这样的爱心故事,蕴含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不可否认,即便对于类似的暖新闻,也会有人摆出一张“冷漠脸”。在这个新闻不时反转、情感会被消费的时代,有的人否定一切感动,有的人为自己打造一副铠甲,有的人从易感变成看透一切的无感。封闭了内心,失去了感动的能力,只会让美好的情感、闪光的人性与自己“从此是路人”。试想,如果你与灾难不期而遇,你希望有怎样的路人经过?你或许会想到抗洪大堤上的“最美睡姿”,火灾现场中的“最美逆行”,长江浊流里的“最美潜游”。实际上,我们不能选择遇见什么样的路人,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路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少一些形同陌路的冰冷决绝、强势围观的看客心态、值不值得的精心算计,多一些以心换心的真情付出、守望相助的道义坚持、赠人玫瑰的慷慨无私,汩汩暖流,就会在路人之间传递;路人关系,也将被重新定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