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聚焦党的十九大系列评论之七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能提前十五年
秋驰
//www.workercn.cn2017-10-21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更多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和感召力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国家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正式提出“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第一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之前,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表述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两者相比,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由21世纪中叶调整为二〇三五年,足足提前了十五年!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设定得科学合理与否,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能提前十五年?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提前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伟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伟大思想的指引。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昭示着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不仅是政治宣言,也是行动指南,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更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先进思想。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航,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提前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成为现实。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提前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其次,极不平凡的五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提前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充足的基础和自信。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诸多风险和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宏观经济年均增速7.3%、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贫人口年均超过1000万、国产航母下水、天宫飞天嫦娥奔月、“一带一路”越高岭渡远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减少了,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是最牛的背景。这五年的发展是提前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牢固的础石。

  再次,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为提前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足够的动力。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提法和表述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不尽相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从“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发展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再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时至今日,已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这体现了我们党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对我国所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对现代化目标的认识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务实,从而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达成最终目标。

  最后,我们党实现了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为提前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肥沃土壤,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是要实现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强盛。而这一切,最终要依靠发展才能变为现实。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的有机统一,社会才会在稳定、和谐中进步。回顾中国故事,改革开放的航船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中国现代化的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正是由于我们正确把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获得现实基础,这是历史与实践给我们的深刻结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艘大船定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勤劳睿智的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既有充足的底气和自信,又有足够的动力和肥沃的土壤,提前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能够实现。对于2035年的中国,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作了如下描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