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杨朝明
//www.workercn.cn2018-01-1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见于唐吴兢编选的《贞观政要》。该书记载魏徵劝谏唐太宗说:“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岂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豫,通“预”;备豫:事先防备;不虞:意外,指意料不到的事情;为:治理。“备豫不虞”即提前做好防范,以备不测。魏徵希望唐太宗提前做好准备,以防范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易经》有豫卦,即豫谋之卦。豫本来是逸豫、安喜、快乐,但安逸舒闲时备豫警示才是豫卦的内涵。《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正是此意。只有还在安乐之时预先谋划,做好抵御风险的各种准备,才能建立更大功业。

  在我国传统军事理论中,“备豫不虞”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孙子兵法》说:“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要克敌制胜,要先胜、全胜或不战而胜,不能寄托于别人不来攻击,而是要依靠自己充分的防范。《孙膑兵法》也说“无备者伤,穷兵者亡”,我们不能喜爱争战打仗,但不能不准备打仗。《墨子》则说:“备者,国之重也。”预先谋划筹备是执政者的重要工作。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上,“备豫不虞”是长期积淀的深邃智慧。“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这句话出现在唐朝,但早在春秋时期,此类表述就已有很多,《左传》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完其守备,以待不虞”“且盍多舍甲于子之门,以备不虞”。后人深刻而明确地指出:“备之有无,是成败之分也。《左氏》屡书之,示后人儆戒深矣。”看一个例子。鲁国正卿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他先派随从向人请教:出使期间,如果晋国发生国丧,应该用怎样的礼节。当时没有这种情况,随从很不理解。但季文子认为,做了准备而没有发生并没关系,如果出现了再临时请教就困难了。谁知,当年晋襄公去世了。虽然突遭晋国国丧,但因为早有充分准备,此次出使得以顺利完成。

  “备豫不虞”是一种忧患意识,它让人心存敬畏,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易经·系辞下》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左传》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都提醒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高枕无忧。《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是提醒人们要有敬畏、心存忧患,从而避免祸患,长治久安。

  《诗经》有“未雨绸缪”的典故,“备豫”更多表现为明察秋毫的敏锐、高瞻远瞩的谋虑,让人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正如《老子》所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赞赏“未雨绸缪”的精神,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称赞周先公太王亶甫,说他“敦以德让,其树根置本,备豫远矣”。古公亶甫以德行和礼让治国,树立根本,见识长远,奠定了周朝兴盛的基业。

  “备豫不虞”还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自尧舜以来,中国历代都强调“敬”,政治管理中要“敬德保民”,个人处世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都是“备豫”观念的体现。《孔子家语》和《礼记》都有《儒行》篇,记载了孔子心中儒者的“备豫”品格:日常起居严肃庄重,坐立举止都很恭敬;言谈话语必以信用为先,行为举止不偏不倚、忠诚正派;行走在路途不争平坦之便利,严寒暑夏不争冷暖调和之地。人修行如此,就可待时而起;为国者做到这些,就会谋划全局,事有所备,从而始终稳扎稳打,冲破各种艰难险阻。

  “备豫不虞”的深邃与深刻,使得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牢牢扎根于中国社会。与“备豫不虞”相同或相近的表述俯拾即是,如《大戴礼记》说“事戒不虞曰知备”;《晋书》说:“备预不虞,古之善教;安不忘危,圣人常戒”;《魏书》说:“豫备不虞,古之善政;安不亡危,有国常典”;《新唐书》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深刻认识“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杨朝明,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