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高谈阔论:追逐诺奖招牌的阅读也是一种病
朱四倍
//www.workercn.cn2015-10-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出版界对任何热门事件都是不会错过的,比如诺贝尔奖。屠呦呦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研究的是一种青蒿素的中药,照理说是极专业极高深的,但是也照样掀起了一股中医图书热潮。屠呦呦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目前当当网和京东网上这本书已经售罄,只接受预订。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成了抢手货,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国人本有跟风的“传统”,有诺奖作为招牌,自然不愁拥趸,但也要明白,《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是一部很专业的学术著作,往常只有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士才会购买,更何况,医书具有阅读门槛,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读懂的,那么,跟风购买《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就在意料之外了,这恐怕也是一种阅读病症,也需要救治吧。

  从表面上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引发的中医图书热潮,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但放在当下的阅读话语环境中,也很难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的阅读恐怕已经与书香无关,仅仅成了对诺奖招牌的迷恋和追逐,至于能从书中习得什么,恐怕是购买者不予考量的吧?由此导致的饥渴式购买书籍行为,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忽悠,严重点说,就是对阅读本真的放逐,忘记了阅读的本义和情怀,只剩下了虚无缥缈的谈资!所谓的中医图书热潮也是泡沫性质的假象。

  在一定意义上,与其说“屠呦呦拯救了一类图书”,不如说诺奖招牌照出了当下国人阅读的病态和积弊——过于追逐热闹的表面,忽视了阅读的涵养价值;一味功利掉进了“反阅读”的陷阱之中。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代表作”的招牌能让深奥的专业图书一夜售罄时,没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好读书喜读书会读书和尊重书籍崇尚阅读的体现吧?此前就有报道称:跟着诺贝尔奖读书曾让莫言作品一书难求,结果很多读者都坦言自己当年成套成套地买回去,现在依然成套成套地堆在落满灰尘的书架上,仍然没有看完。

  要命的是,面对屠呦呦的诺奖招牌,有些人竟然产生了“邪念”——以古医书送礼,认为是十分有品位之事。由此也带动了《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的销量。这是好书者愿意看到的吗?

  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推理开来就是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的对话和交流, 是思想的碰撞和共鸣。而在心态日趋浮躁、急功近利愈发明显的当下,人们开始把有限的精力时间用来追逐与自己关系最密切、最实在、最直接的利益,就连阅读也明显染上了功利色彩,把古书当作送礼之物,怕是最明显的表现了。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但陷入了功利读书怪圈的个体和民族,事实上也是没有前途的吧?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不无忧虑地指出,时下,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悄然流行,非“有用”的书不读,而“有用”的定义变得非常狭窄。这种功利性阅读的泛滥将会成为未来国民阅读的“敌人”。沿着这样的逻辑,跟风诺奖的“阅读”和购书行为也是我们阅读的“敌人”,其危害并不比无视阅读小。

  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追逐诺奖招牌的阅读不仅是自我忽悠,可能还是一种病。那种把专业如《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的图书当作礼品的怪事,该靠什么拒绝呢?值得所有人反思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