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朋友圈并非一块“净土”,其中信息良莠不分,鱼龙混杂,还充斥大量推销广告、伪劣产品、拉票集赞、虚假信息、谣言等,有时不仅仅是“阅读受罪”,甚至还让不少人受骗上当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朋友圈。 64.2%的受访者不会关闭朋友圈。
手机自媒体发达时代,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交际圈,牢牢占据了大家的生活,人们从中获取大量信息资讯,分享朋友间的喜怒哀乐,也增进融洽了友情,可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充分享受到自媒体时代信息与交流的便利。然而,朋友圈也并非一块“净土”,其中信息实是良莠不分,鱼龙混杂,不但信息流巨大和碎片化,还充斥大量推销广告、伪劣产品、拉票集赞、虚假信息、谣言等,浪费读者大量时间心神,有时不仅仅是“阅读受罪”,甚至还让不少人受骗上当,背离了“朋友圈”本该有的简单、纯洁。
此前,新华社曾经报道过朋友圈的一些骗局。比如大家最常见的为“萌宝”投票活动。这些针对儿童的比赛,参与门槛低,奖品丰厚,无需拼才艺,只要一张照片和相关个人信息即可报名加入,得票靠前即可获得丰厚奖励。然而,不少此类比赛要么是套取参与者和投票人的个人信息,要么提供“毒链接”,点击下载后就直接控制下载者的网银,让人损失惨重……
正因为不甘被手机和朋友圈“绑架”裹挟,因为不愿被垃圾、诈骗信息“围攻”骚扰,不少人才打算关闭朋友圈,有的已经关闭了或曾经关闭过朋友圈,从此逃过这种“全新”的生活。
但其实关闭、远离朋友圈也需要勇气和决心。从心理学角度说,人适应一种环境、形成一种习惯后,突然改变既有的生活逻辑和轨迹,开启全新的生活模式,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当人与手机时时为伴,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交际圈,关闭朋友圈就等于让一个执迷不悟的“强迫症”患者猛然觉醒,谈何容易。
然而,关闭朋友圈本身,只是一种生活、社交方式的重新选择,乃至生活本旨的回归。朋友圈固然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信息,但真正有用或与自己相关的其实很少,没有了朋友圈世界照样运转,人们的生活也不会为之巨变,真正的朋友不在网上关注聊天还是朋友,泛泛之交再点赞再拉票也不是朋友。
一句话,关闭了朋友圈,没有什么大不了,只是将一件原本不太重要的东西,放回了它应有的位置上。或许关了朋友圈我们会发现,生活变得清净安宁了,久被朋友圈束缚的心灵得以自由放飞,从此不用再被不相干的信息裹挟,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独处、思考、读书……而这,不过是回归了原本的生活轨道。
当然,话也说回来,无论关闭不关闭朋友圈,都是基于“用户体验”的自由选择,孰好孰坏用者自知,无需强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强化朋友圈自律,以及微信平台和工商、公安、网信等职能部门监管的法治手段,不断减少朋友圈无用信息、诈骗信息,让朋友圈的环境健康无害,才是最关键的“朋友圈之道”。毕竟,干干净净的“朋友圈”才能让“小伙伴们好好玩耍”。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 2014-12-23 |
解放日报:新常态要有“好状态” 2015-01-30 |
法思清话:插队者哪有资格要求别人排队? 2015-10-10 |
法思清话:插队者哪有资格要求别人排队? 2015-10-10 |
法思清话:“民告官”集中管辖能走远吗? 2015-11-14 |
法思清话:“民告官”集中管辖能走远吗? 2015-11-14 |
新华网:如何成为“卢玉宝式”的干部 2015-11-23 |
这不是我心中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2016-03-23 |
学习毛丰美 实干促振兴 2016-03-30 |
“有话好好说”靠什么来支撑 2016-06-2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