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变革创新也应树立规则意识
兰海燕
//www.workercn.cn2017-04-1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笔者近日读到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发生的两则小故事,因为其“创新”结果与在国内的惯常相左而颇有感慨。

  报道称,一家中资公司在沙特为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钻井。中方机械师发现甲方提供的喷油管接头有几十道丝扣,连接费时费力,便将接头改换成方便快速连接的短接头。这一在国内或许会受表扬的工艺改造,在这里却碰了一鼻子灰:不仅未通过开钻验收,还被责令赔偿油管损失。

  开工不久,中方平台经理为提高工作效率,自制一个起落吊篮往钻井平台上运送工具,也遭到现场监督训斥:现场使用的设备、工具必须由正规厂家生产,证书齐全,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在外方监督看来,这种随便进行的小发明、小革新,是不能容忍的危险行为。

  “按规矩做,不要试图随意变通。”在全球最大、也是西方石油公司深耕数十年的沙特石油市场,这两个故事让中方人员明白,“标准和制度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即使你是为公司好。

  那么,这些数十年累积的规章制度,是否客观上否认了立足岗位的小改小革?否认了创新创造?据悉,这在中方公司引发不同反响。毋庸置疑,创新的本质就是要打破既有,细处讲,自然包含职工岗位发现问题、继而进行创新改造。而试错也是创新的一个本质特点,即使监管,也应当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就是说,退一步讲,即使这种革新创造在实际运用中证明是错了,改回来就是,怎么可以训斥呢?

  泛泛而言,这当然有其道理。然而我们不能否定的一个现象是,国内生产的机器设备为啥故障高?为啥那么多人喜欢到国外“买买买”?又为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直言“国产零部件连一个螺栓都不敢买”?

  确实,变革、更新,是创新创造的起码要求。但这不是说,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现场变革、现场创新。恰恰相反,对一线操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在现场进行变革创造和变通,而是应当按照制度、规则,去一丝不苟地执行、不差一分一毫地操作,这应该是恪守职业操守的第一要求。

  当然,这并非否定一线职工的革新创造。正是由于他们的探索创造,才不断推进着技术工艺的改进提高。其前提是,要遵守那种类似“改进必须经过法定程序”的要求,即在改进经过检测成熟稳定之后,与修订的标准一起变成规范操作的一部分。即创新应当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随意“嫁接”到现有生产线上的举动。试想,喷油管接头中的“几十道丝扣”被简化,在沙漠极端环境中,短接头脱扣的概率要大得多,这意味着停产甚至发生火灾的几率要大很多;而自制的起落吊篮,绳索的拉力不可能有现场检测数据,一旦绳断篮坠,现场工人则面临性命之虞!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创新、变通没有了规则约束,则会放大操作者的“自由裁量权”,许多事情看似为了创新、变通,却会变味成能省则省、能减则减、能懒则懒的“率性而为”。上海大众汽车发动机厂高级经理徐小平的发言就是佐证:今年全国两会上,他举起一支笔说,它的螺纹间隙如此粗糙,肯定没有按照规范、图纸去做,这在工厂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差的习惯。

  发生在海外的机械师被要求赔偿、平台经理被训斥之事或许让人难堪,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对国内企业流行的“捷径文化”“将就文化”的一种纠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