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持续推进,长江流域水质明显改善。然而,记者近期调研发现,长江流域抗生素浓度偏高,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更令人担忧的是,相关调查显示,长三角约40%孕妇尿液中检出抗生素,近80%儿童尿液中检出兽用抗生素,部分检出抗生素已在临床中禁用,有可能严重损害人体免疫力。(见4月26日《瞭望》)
抗生素是一种抗菌类的药物,堪称“人类健康的卫士”。它的出现和使用,让肺结核、炭疽等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青霉素、头孢等都属于抗生素。抗生素同时也在动物疾病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以饲料添加剂的形式,出现在水产畜牧养殖行业当中。
然而抗生素一旦被滥用,就会转变为危险的健康杀手。科学研究表明,抗生素通过作用于细菌达到目的,但总有一些细菌没杀死,并产生耐药基因在后代里累积,导致临床耐药性越来越高。因此,万万不可滥用抗生素。
前些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出警告,提醒各国重视抗生素的使用问题,以避免导致耐药性极高的“超级细菌”,我国对此也早有积极行动。比如,此前“感冒就挂吊瓶”的现象在一些基层医院比较普遍,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逐步叫停门诊抗生素输液。经过大力度的宣传,公众科学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在不断提高。
不过,仍有一些“被动摄入”的情况需要防范和注意。比如,医院、药厂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含抗生素的废水,如果其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则抗生素最终会进入人体;再如,水产畜牧养殖业如果在动物饲料中加入抗生素,那么人们在食用这类动物的肉制品时,也可能摄入一些抗生素。
此次媒体披露的长江流域抗生素浓度偏高的问题,无疑是一记严厉的警钟:在预防抗生素“被动摄入”方面,相关治理亟待升级。
目前,无论是医疗废水垃圾的处理,还是对畜禽水产品抗生素的使用,我国都有相关规定。前些年,相关部门也曾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畜禽水产品抗生素专项整治,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抗生素污染狙击战在立法、执法等环节仍须加强。
关于地表水环境中的抗生素含量,我国尚无强制性的标准,同时也未将其纳入检测指标。再则,抗生素以及兽用抗生素,在人体中被大面积检测出来,这表明相关监管机制有待健全。此外,关于抗生素污染对健康和食品的影响,相关研究仍比较薄弱。
对症下药,首先要重视的是立标准,完善抗生素水污染监测体系。其次,要从机制上进一步加强抗生素使用排放管控,要抓重点,对制药厂、养殖场这些重大风险源进行重点监控,引导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严厉打击禁用类抗生素的滥用。关于抗生素污染对健康与食品的影响,则要加强研究了解,为抗生素的使用、监管、处置,为全链条、深度化的治理升级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