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数据铁笼”让权力运行更有规矩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www.workercn.cn2018-04-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权力可视化、监督具体化、管理预判化,变人力监督为数据监督、事后监督为过程监督——贵州省打造“数据铁笼”,是对“互联网+政务”的积极有效探索,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实现治理社会化、智能化的具体体现。

  据4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从2017年2月开始,贵州省纪委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监督方式,开展纪律监督“数据铁笼”试点工程建设,依托大数据技术,在民生资金、“三公”经费、执纪执法审查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建立4个监督系统,实现资金流转、权力运行的全程记录、追溯和预警。

  简单地说,“数据铁笼”就是通过数据留痕、公开查询和共享,形成一种隐形的约束,让资金使用者、管理者,让相关权力部门和公职人员不敢截流挪用、胡乱作为。

  来看看它神奇的“疗效”——有村民通过当地查询机登录民生资金监督系统,发现自己在2014年领取了8000元的救灾资金,跟实际领取金额有差距,于是在系统上发出举报信息,经核查,村支书王某截留4000元一事被曝光;民生监督触控一体机在各地安装后,某镇社保所副所长主动向组织交代了自己挪用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问题……

  对百姓来说,这种民生监督触控一体机就像一个“数据超市”,各种惠民政策、民生资金的去向、公车的行驶轨迹,包括每个人可以享受哪些待遇、领取了多少救助等等,“品类”丰富,应有尽有。也可以说,这些数据系统的建设像打开了一扇门,人们可以轻松地“踱步”进去,点击查看事关自己或者自己关注的内容。由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了更充分的尊重、满足和实现。当然,这些“数据超市”有的还在进一步建设、“上货”中。

  对于掌握一定权力的公职人员来说,这些数据系统正如报道中所说,是“数据铁笼”。我们常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际上,数据的笼子正是制度的笼子之一。这些数据系统的零距离面向公众公开,就是在一步步压缩贪污腐败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空间,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慑——像摄像头一样,记录着权力运行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领导干部因此惴惴不安、主动交代问题便是明证。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个“数据牢笼”会越扎越紧,某些人可钻的空子和缝隙必然会越来越小。

  对纪检监察部门来说,这些数据系统无疑是寻找违纪违法者蛛丝马迹的平台和抓手。打通数据壁垒,不同部门把自己掌握的数据共享出来,哪一个环节、数字对不上,都是展开调查的线索。一方面,这让发现问题、搜集证据变得更容易,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办案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办案周期的缩短。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民生资金监督系统已采集了4.4亿条民生资金类数据,涉及金额576.9亿元,通过比对发现了18.8万余条问题数据,涉及金额7亿元,经线下调查核实发现了4862个违规问题。

  权力可视化、监督具体化、管理预判化,变人力监督为数据监督、事后监督为过程监督——贵州省打造“数据铁笼”,是对“互联网+政务”的积极有效探索,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实现治理社会化、智能化的具体体现。

  事实上,重视大数据,通过建立数据库更精准地服务百姓、服务民生,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跑腿,在诸多省份、领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和努力的方向。比如,有的地方利用“互联网+信号灯”缓解交通拥堵;有的地方通过“实时旅游热力图”调控旅游景区的人流;不少地方积极推动群众和企业到政府机关办事 “最多跑一次”;一些地方的工会组织利用大数据动态管理会员、推动建会入会等等。

  这是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这些实践和探索说明,大数据、信息化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和路径,在更便捷、高效服务群众的同时,让权力运作更“有痕”、有序、有效、有规矩。当然,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建立、运行之后,还有一个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的问题,要防止出现此前一些企业遭“黑客”攻击、导致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大数据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