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本上,这还是一些人的思想、信念出了问题,有了权力便迷失了自己,对各种诱惑缺乏免疫力,没有守住党纪国法的底线,没有站稳公职人员基本立场,没有坚守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和使命。
据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近期公布的审查调查消息中,有多起“80后”“90后”年轻干部被查处的案例,如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原副区长郭静雨、上海市金山区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金英丽等。这些年轻公职人员贪腐的形式五花八门,有的收受贿赂,有的挪用公款,有的截留民生资金,等等。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前浪”“后浪”的讨论,让人们对年轻一代的作为和担当充满了期待,诸多年轻人在各行各业发挥的作用、贡献的力量也是有目共睹,但上述报道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贪腐问题没有年龄之分,少数看似 “年轻有为”的公职人员,已经成为“蚁贪”“蝇贪”甚至巨贪,这样的苗头和趋势必须引起重视。
小小年纪便已步入贪官行列,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
比如,职务的便利。这些贪腐的年轻公职人员,有的是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会计、出纳,每天都在和钱打交道;有的是单位主要负责人,金口一开,便能帮企业、公司谋取利益,摆平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
比如,商人的围猎。有些人爱好广泛,而一些商人深谙“量身定制”把人拉下水之道。对一些公职人员来说,一旦开了贪腐的口子,便可能一发不可收。
再如,制度的漏洞。有的财务人员用假的银行对账单,模仿单位领导签字,通过现金支票将公款转移到个人账户,而在一年多时间里,整个单位对此毫无察觉。如此迟滞、“大撒把”的管理无疑留下很大隐患。
当然,不排除还有周围环境的“污染”。如果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风气不正,潜规则盛行,这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一些人会发现,拒绝给别人办事可能被认为“假清高”“不上道”,进而可能被孤立和排挤,他们更容易选择同流合污。
但是,说到底,诸多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本上,这还是一些人的思想、信念出了问题,有了权力便迷失了自己,对各种诱惑缺乏免疫力,没有守住党纪国法的底线,没有站稳公职人员基本立场,没有坚守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和使命。
前段时间,南方某城市一街道办招聘多名名校硕士、博士的消息引发讨论,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并非大材小用,而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工作专业性强,亟须更多青年才俊在相关社会治理领域做出专业贡献。的确,年轻官员有能力、有专业、有冲劲、有干劲,被寄予厚望,他们本应成为公职人员队伍中的清流,用实际行动展现年轻人的风采。事实上,不少“80后”“90后”已是单位骨干,身处承前启后的位置,只要踏实肯干,前途可谓光明。这些人的职场生涯、仕途本不该因为金钱、利益而草草收场。他们也本不该成为干部队伍中的浊流,不该成为违法乱纪的典型和警示教育的反面教材。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年轻干部代表着公职人员队伍的未来。他们能否廉洁自律,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更关乎整个公职人员队伍的素质和声誉,关乎他们所在基层岗位的治理效能,关乎相关百姓的切身利益,关乎地方政府的形象,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某些人的贪腐苗头,将来他们还可能被“带病提拔”,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危害。
某种角度上说,公职人员队伍中的诸多年轻人仍是成长中的树苗,面对各种诱惑,他们的抵抗力、免疫力可能不足。上述案例正是对所有公职部门的提醒,如何帮助一些年轻人扣好廉洁的“第一粒扣子”、抵御各种“糖衣炮弹”,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必须面对的一道课题。比如,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日常监督,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教育;要发挥警示教育的作用,使年轻人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尽到传帮带的责任,在传授经验、业务的同时,帮助年轻人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建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