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我思我在-正文
反转的“义举”在麻木我们的道德神经
陈华
//www.workercn.cn2015-10-2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有两桩“义举”相当牵动人心。一个是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一个是阜阳女子救女童被狗咬。犹如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谍战剧,在吸引了舆论普遍的同情之后,两个剧情纷纷反转,两个女子的“义举”最后皆被证明与“义”无关。

  第一起事件,警方最后通报称,女大学生与老人确系发生交通事故,而女大学生在事故中负主要责任;第二起事件,阜阳女子被狗咬属实,而“救女童”纯属虚构。

  剧情的反转必然带来舆论的逆转。一边倒的同情迅速反转为一边倒的指责和嘲弄。也许真相并没有大白于天下,但是这种忽然高于云端、忽然跌入谷底的舆论浪潮,的确非常麻醉我们的道德神经。当是与非的界限非常模糊,对与错的距离如此之近时,道德的敏感是不是也会下降呢?

  我曾经行走在大街上,被一个长相朴实、穿着朴素,老实巴交农民模样的人骗过。这个人拦住我,说他的儿子在这座城市里打工,他一个人到城市里找儿子,结果迷了路,也没有儿子的联系方式。他甚至从口袋里掏出身份证,以证明自己不是骗子。看他如此恳切,我就拿给他20元钱,让他先买点吃的。他接过钱后,以非常快的速度转身而去,连半个“谢”字也没从嘴里说出来。拿钱之前与拿钱之后的举动判若两人,我的善良也似乎在瞬间被刺痛了。

  我一直认为,天下骗子的骗术千百万种,最令人不齿的一种就是利用别人的同情和善良来行骗。这种骗子从别人身上骗走的不仅仅是利益,更是别人对善行义举的信心和信念。此后,但凡在大街上遇到背着书包像学生模样的人举着白板希望“捐钱救母”的,或者衣着褴褛头发凌乱抱着衰弱孩子的母亲哭叫“救救孩子”的,我都很难再触动自己的“良心”。看到过太多这样的报道,甚至了解到有乞丐头目正是利用这些“道具”乞讨而过上富翁般的生活,我不得不把自己的“善行义举”裹藏起来。

  这样的行为也许矫枉过正。大街旁的学生或许的确是母亲生了重病,怀抱孩子的母亲或许的确走投无路。但是,当人们看不清这些到底是困难,还是披着困难的幌子时,同情心又从何说起呢?

  在“老人跌倒,扶与不扶”成为摆在全民面前的一项道德选择题时,社会急需一种力量,既能为老人正名,也能为见义勇为者鼓劲。而如果“伪常态”的扶老人被讹事件被当做“伪正义”的惯用借口时,视听难免会被混淆,不仅老人无法得到正名,见义勇为者也必将备受质疑。同样,阜阳女子被狗咬伤四肢,这本是一件值得同情的事,结果硬是被一个经过策划的莫须有的“救女童”插曲给毁了。这叫那些慷慨解囊捐款相助的陌生人情何以堪?

  当一个人的善良和同情心总是被利用和恶意透支,他再行义举时一定会更加谨慎。孔子曾说过,“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可是,这必须建立在善与不善非常明晰的基础上。试想,当善与不善被恶意混淆,当人们发现曾纷纷点赞的“见义勇为”实则暗怀鬼胎时,我们的道德神经恐怕也会越来越麻木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