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我思我在-正文
当科技搭上求知欲,还有什么不可能?
罗筱晓
//www.workercn.cn2016-06-2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本月17日起,深圳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启动“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旨在为人类深空探测和星际驻留做准备,也被称为“太空180”试验。试验期内所需要的氧气、水和70%的食物等环境条件与物资,都要通过舱内多个功能单元的协同配合来实现自给自足。

  志愿者们与电影《火星救援》中滞留在火星的植物学家马克一样,都脱离了地球生态系统。马克一面制造氧气,一面发挥专业特长在火星种土豆。而本次入舱的4位志愿者中也有植物专家,他们也将尝试在太空环境中培养土豆。

  面对这条“未来感”十足的新闻,我在想,是什么让科技改变了生活?又是什么让人们孜孜以求地追逐未知世界?是异想天开,是敢想敢创造。

  把“梦想照进现实”的案例已不新鲜。往远了说,1870年,在“科幻小说”这个词还没诞生时,凡尔纳就写出了《海底两万里》这部极具预见性的作品。所描述的核潜艇战、水肺潜水在当时的读者看来完全是异想天开,现在却已是现实。

  往近了说,2005年的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里,3D打印的食物帮助男主角解决了在太空吃饭的问题。而这一设想在“太空180”中也得到了实现:把面粉和水注入打印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还吃得下”的月饼就被“打印”出来了。

  无论是近二百年前的凡尔纳,还是十多年前《银河系漫游指南》的编剧,都是异想天开的“智多星”。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对科技的想象和对未知的向往,而这恰恰是促进时代发展、便利人类生活的先决条件。

  人类从诞生在这颗星球上起,就靠好奇、实践与思考来探索所处的环境、制造并使用劳动工具,从而让视野更开阔、让生存更容易,更让人类不断迈出跨越性的步伐,走向文明。

  随着人类将求知欲变现、又将知识转化为科技的脚步越来越快,社会进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原始人类走了2000多年;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花了200年时间;而手机从单纯的大众通讯工具到功能贯穿衣食住行,只用了短短十多年。近几年,高端大气上档次如引力波的发现,低调奢华有内涵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一大批“黑科技”正在改变现代人的认知和生活。

  诚然,高科技对人类的“异化”不断遭到吐槽,有时候,一些年轻人也会产生“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复杂、足够先进”的倦怠感。但看着“太空180”试验的4位志愿者欢天喜地走进循环舱的画面,我突然想到,相对于我们想要探索的浩瀚宇宙,人类社会又是何其原始与单纯?面对宇宙中深邃的未知,我们又何尝不应像当年的凡尔纳一样,时刻保持欲求不满的态度?

  当科技搭上求知欲,我们的生活和未来,还有什么不可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