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新闻观察-正文
别把网络约车一棒子打死
池墨
//www.workercn.cn2016-05-1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5月16日《京华时报》报道,近日,北京市民王女士通过滴滴平台叫了一辆快车回家。王女士称,一李姓男司机接单,软件显示车型为斯柯达昊锐,车牌号为京GM37××,但实际来接她的车是一辆红色马自达,车牌号也不同。对方在行程中屡次对她猥亵。目前,滴滴公司称无法与涉事司机取得联系。

        通过滴滴平台约来了流氓司机,滴滴的责任显而易见,这不是一句“无法取得联系”就能遮掩过去的事情。而对消费者来说,如果这种约车平台不能完全信任,该如何保护好自己便是很现实的问题。

        王女士通过滴滴平台打车,实际来接她的车与软件显示的车型不一样,这说明情况异常,王女士应该提高警惕,从自身安全的角度来说,更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拒乘。

        通常来说,司机驾驶的车辆与软件显示的车型不一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驾驶员临时换了车,另一种是驾驶员和车辆都被“掉包”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不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乘客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拒乘并向滴滴投诉,另一种是依然选择乘坐。而后一种选择显然是危险的,虽然未必发生意外,但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网络约车平台的出现,给公众打车提供了方便,网络约车受到了不少人欢迎和信赖。由于网络约车是新生事物,无论媒体还是公众都给予了高度关注。随着参与运营的车辆的增长以及越来越多人对网络约车的使用,网络约车也爆出了一些负面新闻,比如网络约车司机宰客、猥亵女乘客等,类似事件在一段时间内接连被曝光,让公众对网络约车产生了质疑。

        其实,网络约车发生的问题,传统的出租车同样存在,有些传统出租车宰客甚至比网络约车更严重,至于因驾驶员个人素质问题对乘客进行猥亵,传统出租车驾驶员也不是没干过。

        网络约车降低了一些出行成本,因此受到公众欢迎,于是网络约车势如破竹,在各地生根开花。在很多城市,只要有手机,就可以网络约车。但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多,被约车辆队伍的壮大,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某种程度上,这是正常的,这些问题不能成为将网络约车一棍子打死的理由——哪个新生儿在成长过程中还不得有点儿小病小灾?

        网络约车不是洪水猛兽,网络约车出现了问题,说明制度需要完善,监管需要跟进。只要监管到位,相信网络约车会为公众提供更好、更有安全保障的服务!而作为乘客既然要使用网络约车,就应该对其弊端和隐患有充分的认知和判断,增强安全意识,懂得避免“送羊入虎口”。真要有什么严重后果,说什么都晚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