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来,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件引起公众对疫苗的关注,事后便有骗子编造出“因注射问题疫苗赔偿10万元”附带赠送一台苹果电脑的“紧急通知”短信。
苹果电脑咋就成了骗子的惯用“赠品”?梳理以往各类典型诈骗案件不难发现,上当受骗的人大多因“好奇心”“捡便宜”等心态被“套牢”,其后的共同特征则是禁不住诱惑。疫苗诈骗事件中,人们一旦觉得对方可能发错短信,自己浑水摸鱼有便宜可占,“苹果电脑”就难逃为骗子们背黑锅的命运了。
利用人性的弱点,这类骗术还有很多。比如媒体报道曾有一名男子点击短信中“这是你老婆与别人开房的视频,点开看http://xxxxxx”的链接,导致木马病毒窃取手机支付软件的账号密码,同时屏蔽支付验证码短信,最终将网银资金洗劫一空;再如骗子会为家中有上学孩子的家长发送一条“为您提供孩子的考试成绩” 的短信,或群发交通违章查询短信,甚至通过使用伪基站改号,伪装运营商、银行官方号码等发送短信,诱导网友点击指定链接行骗。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信息显示,2015年我国法院审理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超过1000件。在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发布公众提示后,“综艺节目中奖”“保健”“银行卡透支”等案件却依然层出不穷,并不断有人中招受骗。其中,有网络诈骗花样不断翻新、团伙在海外设点躲避监管便于逃脱、国内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而电信诈骗团伙分工明确的公司化运作、诈骗行为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等,也给警方侦查和抓捕带来不小的难度。
提醒公众当心受骗的同时,公民信息的保护则更为长效。有报道称,七成以上的诈骗案件都与公民信息泄露有关。所以,除公民自身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身份证复印件专事专用外,采集并使用公民信息的各类组织机构,更应注意保护并及时销毁。而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日渐猖獗的背景下,尽早出台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已迫在眉睫。
姜奇平:苹果与谷歌竞争地图服务 2012-06-19 |
于德清:苹果神话何时能在中国出现 2012-08-22 |
赵 蘅:你还写信吗? 2013-07-24 |
杨 骏:创新,需要越来越会“玩” 2014-06-11 |
徐明轩:被骗多少钱,才能受“重视”? 2014-11-13 |
李浩燃:垃圾信息泛滥,可否重典治乱? 2014-12-08 |
我在我思:“咱爸咱妈”的钱咋就被忽悠没了 2015-07-03 |
“咱爸咱妈”的钱咋就被忽悠没了 2015-07-03 |
“咱爸咱妈”的钱咋就被忽悠没了 2015-07-03 |
醉江南:新生开学季“不烧钱”何时不是梦? 2015-09-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