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大众话题-正文
基因检测咋成了“高科技算命”?
刘效仁
//www.workercn.cn2017-08-3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为维护基因检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护广大消费者正当权益,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早制定和出台专门的规范性文件,建立人体基因检测行业的科学标准和市场准入机制。

  “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和潜能”“准确预测癌症肿瘤,准确率近100%”……打开搜索引擎,键入“基因检测”,类似的广告语不时可见。多位专家表示,基因测序实际功效不宜夸大,更要防止概念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看似无所不能的基因检测项目,不少是商家打着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见8月28日《经济参考报》)

  新生儿缺陷筛查、靶向药物研制等,是基因技术为公众健康带来的红利。但在商业化推广中,诸如判断个人兴趣、天赋发展、预测孩子早恋等也成了基因测序的功能,无疑让科技染上了几分“算命”的味道。由于科学本身以及人类能力的有限性,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穷尽真理,而基因检测也并非全知全能。

  所谓“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和潜能”不过是一大诱饵,而家长的追捧更助推了基因检测的种种乱象。有报告显示,我国有70%左右的基因检测公司没有相应临床资质,不少公司过分夸大了基因检测的功能。遗憾的是,至今我国还未出台专门规范管理人体基因检测的法律法规。尽管2014年2月,相关部委曾因绝大部分生物公司、医疗机构基因测序产品未经审批注册而联合发布“叫停令”,以强硬态度整顿基因测序行业,但长期以来行业标准的缺失,不仅削弱了检测结果的合理性,影响了公众认知,也为一些不法分子忽悠百姓、牟取利益提供了空间。

  早在2003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会就指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服务机构才可提供相关服务。2009年,德国也立法禁止这样的服务。眼下,为维护基因检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护广大消费者正当权益,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早制定和出台专门的规范性文件,建立人体基因检测行业的科学标准和市场准入机制。比如,开展基因检测业务,必须向国家卫生计生委申报临床试点;集中建设一批权威的基因检测基地,将名单和收费标准公之于众,以便公众知情选择;强化职能监督,严查基因检测的虚假浮夸宣传,将无良机构纳入黑名单逐出市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