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大众话题-正文
“套拍”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何勇海
//www.workercn.cn2018-01-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有些“剧改影”是通过“缩水”实现的,而“影改剧”要将一两个小时的内容拉长成一部电视剧,往往容易“注水”太多。

  电影《芳华》上映至今热度不减,近日又传出电视剧版《芳华》即将开拍的消息。据媒体报道,电视剧版《芳华》将由实力派导演阎建钢执导,原著小说作者严歌苓担任编剧。相比电影版,电视剧版会更趋向年轻化,把青春、爱情、军旅、灾难、歌舞等多重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影视套拍”颇受投资方青睐。一种是“剧改影”,比如电视剧《武林外传》收视长红之后,电影版《武林外传》登上了大银幕。另一种是“影改剧”,比如《山楂树之恋》《画皮》《手机》《唐山大地震》《致青春》等口碑不错的电影一走红,便会有同题电视剧问世。

  投资方之所以普遍青睐“影视套拍”,是基于省时省力省钱考虑。一者,故事、题材已经有了,只需适当予以加工改造即可。二者,前期电视剧的热播或电影的热映,对即将套拍的新作,已经形成一定的口碑效应与期待欲望,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与互动,可以保障一定的票房或收视。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影视套拍”的弊端也不少。从观众欣赏角度说,同一故事、题材的二度创作,若没有足够创新,那么只是在重复审美。而且,观众往往先入为主,喜欢拿新作与前作进行比较,难免多一些挑剔,批评可能会多一些。

  从影视创作角度说,“影视套拍”容易急功近利。套拍作品要想借助此前的热度,周期上就不能拖太久,否则人们就淡忘了。而实际上,电影和电视是两种艺术样式,受众群不一样。同样题材面对不同的观众要想拍出新意来,需要时间。于是,有些改编难免粗制滥造,有些“剧改影”是通过“缩水”实现的,而“影改剧”要将一两个小时的内容拉长成一部电视剧,往往容易“注水”太多。

  “影视套拍”流行也折射出影视创作的原创力严重匮乏。为避免“影视套拍”助长创作者的惰性,扼杀文艺创新的动力,相关部门应想方设法提高影视创作的原创力。比如,要求影视创作单位把原创剧本创作与拍摄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剧本和原创作者的著作权益,提高编剧的劳动报酬等等,甚至可以考虑对套拍、改编题材从严审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