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法明 漫画
河南渑池某中学于9月底月考前召开了全体高一学生大会,对学生诚信考试提出了特别要求,其中一条为“严禁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进入考场”。但仍有部分学生置若罔闻携带手机进入考场,首次月考就收缴了手机34部。为起到警示作用,考试结束后,在学生和家长参与的情况下,学校对违纪携带的手机予以当场销毁。(10月9日《大河报》)
为教育学生诚信考试,各地都挖空心思想出了不少“怪招”,比如,今年吉林高考就要求女生的文胸换成背心,避免被安检仪器拒之门外。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是最好的诚信教育方式。以集中销毁违纪手机为例,学校的行为不仅涉嫌损坏公私财物,而且也很难体现出诚信教育的成效,相反用这种违法侵权的方式教育学生,何谈培养将来遵纪守法的诚信公民?
笔者是上个世纪末参加高考的。当时并没有什么先进的监考设备,但几乎没有考生作弊。在平常学校组织的考试中,大家也多是以诚信交出自己的答卷。所以说,考试监管的严厉程度与舞弊发生率的发生并不必然成正关联。从另一角度看,再先进、再严厉的监管举措,起到的作用都不过是“亡羊补牢”,而不是“未雨绸缪”。如果把学生的诚信考试寄希望于集中销毁手机的威慑力上,最终只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事实上,各种考试舞弊背后暴露的是诚信教育的缺失,以及这种缺失的低成本。如何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美国的一些做法或许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在美国,孩子入学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诚信教育课,此后,学校管理者还会想尽办法不断给学生灌输这一理念,使诚信观念扎根于学生内心。每名学生都有学业诚信档案,如果曾经有作弊或者抄袭的污点,今后找工作就悬了。可见,在一个注重诚信,又有各种手段了解你的诚信记录的社会,欺骗是得不偿失的。
反观我国的学校和家庭的诚信教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用起来不要”,特别是在赋予太多太重功能的各种考试中,与诚信考试的考生相比,作弊者无疑占领了获胜和获利的先机。而且,与作弊涉险过关的获利相比,偶尔失手付出的代价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也正因如此,可以断言,尽管学校对违纪手机进行集中销毁,但依然难以阻止学生变着法子另辟作弊的蹊径。
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中销毁违纪手机不是合格的诚信教育。如果诚信教育能从小抓起,嵌进孩子的身体里,融进他们的血液中;如果每名考生都知道作弊将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不能因为考试的“小事”而耽误了未来的“大事”,那么,就会视诚信考试为正常、视作弊获利为耻辱,就会将诚信做人做事当作安身立命之本,这显然比暴力惩戒的做法来得管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