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化周刊-言论-正文
纪录片也能唱好“生意经”
//www.workercn.cn2014-05-0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曾引起“舌尖狂潮”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再度走进观众视野,如今《舌尖2》虽采用周播方式,仍掀起一股热效应,第一集出现的西藏野生蜂蜜已买不到,贵州鱼酱一天内卖出近千件。从第一集播出时,观众就已嗅到《舌尖2》“生意”的味道,不仅有商家冠名——一部《舌尖2》卖出两个冠名权,一个卖了4300万元,另一个卖了4500万元,加起来近9000万元,还有插播广告。让观众惊呼:《舌尖2》藏着一本生意经。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这句名言,道出了纪录片的价值与意义:刻画时代影像,保存群体记忆。有网友认为,纪录片不是商业电影,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所以在拍摄纪录片时,不能大“唱”生意经。然而在笔者看来,纪录片拍摄与传播,也应该进行市场化探索,也可以“唱”好生意经。

    据近期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纪录片生产达到1.1万小时。然而,其中称得上纪录片产品的只有1200小时。这就意味着,有将近90%的片子无法从作品转化成商品。

    我国纪录片之所以形成数量高、质量低的尴尬现状,除内容存在很多限制、创意不新不足外,还有一个“致命伤”:运作机制死板,生产创作资金匮乏。纪录片生产本来就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何况我们的纪录片几乎是由电视台独立投资制作,独立营销,呈封闭式循环,往往会成为一笔亏本的买卖。资金不足之下,制作纪录片只有粗制滥造,进行简单的素材堆积了。低端制作的结果,必然是低效传播。

    运作机制死板,恰恰缘于我们的纪录片生产者缺乏市场意识和商业头脑。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当拍摄纪录片缺钱时,我们情真意切地呼唤市场、呼唤商机,一旦真正的市场或商机到来时,又浑然不觉,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自给自足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事实上,电视台自给自足、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不可能支撑起一个繁荣的纪录片行业,必须进行市场化探索。而《舌尖2》的播出有商家冠名,有软广告植入,还采用周播方便冠名企业宣传,便是一种市场化探索,可降低制作成本,追求精良制作。在市场化探索上,《舌尖2》无疑具有示范效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