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化周刊-言论-正文
青春电影,不应止于暮色怀想
//www.workercn.cn2014-05-1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五四档期”,一部青春校园类型片《同桌的你》引发了一场“80后的集体怀旧”。9天破3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电影圈小成本逆袭的又一典范。然而,也有人质疑,这张校园青春“怀旧牌”还能打多久?同时,青春电影,除了暮色的怀想,还能以什么涤荡人心?

    事实上,青春类型片从来也不会从人们的视野淡去,从上世纪90年代《阳光灿烂的日子》、被誉为中国青春题材经典的《十七岁的单车》(2001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年),到去年创造了票房奇迹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中国合伙人》。似乎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并需要有着表达不同时代感的青春片。

    老校服、文具盒、上发条的玩具青蛙、同名歌曲《同桌的你》、过往的历史事件,还有唯美的爱情……这些充溢着浓浓怀旧气息的电影元素,着实给正在现实生活中奋斗、挣扎的80后们以温暖的安慰。

    以《同桌的你》为代表的青春类型片让怀旧搭上了青春的手,于是有了“小清新+商业片”的成功组合。在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大众消费习惯倾向于艺术化与审美化,由此怀旧电影成为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便不足为奇。

    只是,电影作为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能否在更高层次上引发人们的思考,而不只是躲在怀旧的避风港里暂时取暖。《同桌的你》讲述了主人公周小栀与林一一段青葱岁月里的青涩爱情并最终败给了现实的故事。应该说,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怀旧的意味,但很难说帮助和引导观众探讨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每一代人对青春时代都有不同的感悟,也都存在与生活的对抗、冲突,但谁都不能掩盖其充满热情、激昂、向上的精神特质。由此想到,作家王蒙在其代表作《青春万岁》里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中学生在祖国建设中不断探索的精神、昂扬向上的青春热情,后来也被翻拍成电影,影响了几代年轻人;改编自小说《动物凶猛》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则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意象丰富、意味深长,属于特定年代的灿烂青春。诸如此类的青春电影同样有着怀旧元素,但哭过、笑过之后,带给人的思考却绝不仅是温暖而暂时的慰藉。

    想必,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面对带有怀旧意味的青春题材电影,大众所持有的情感偏好和文化诉求也会随之变化。但人们心之向往着的青春绝不仅是带有暮色的怀想,更应如作家塞缪尔·厄尔曼所说的那般“永不落幕”:“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几日前,在北京西郊的鹫峰上,看见一群举着校园社团旗帜的大学生沿着千年古道,一边攀爬着,一边齐声背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回荡山谷,更让所有路过的人瞩目。想必,这段充满阳光与力量的、饱含个人与社会、国家理想的青春会激荡在所有倾听者心中,犹如一部经典电影对人们心灵的叩问。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