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化周刊-言论-正文
人文故里之争,那些名号真的重要吗?
欧阳
//www.workercn.cn2016-10-3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有媒体就名人名胜归属地之争又挖掘出不少新的风景。山西汾阳、湖北麻城等地“杏花村”名号的抢夺尚未见分晓,安徽池州的“杏花村”粉饰而来……

  其实,关于名人故里、人文名胜之类的地理坐标乱涂乱写如火如荼已经很多年了,在这些以文化张扬为口实的表演中,其实很难品到文化的本然味道,众多奋勇争夺铭牌的志士并不在意史实、证据的发掘考证,只要在正史簿记中窥见一丝云烟,无不欣欣然举起番旗,自书人文名胜的注册番号。

  至于是否与史实相符,在这些人眼里显然很不重要。举个实例,有消息称,2015年安徽省就召集手下纷争的弟兄专门协调,希冀不同地域府衙共享“周瑜故里”的牌照。一时间,乱云之下,让人觉着彼时彼地又冒出来两个同名同姓的家伙,不得不把三国周瑜撇在一边。吊诡的是,人家还振振有词:促进两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这大概就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明明是想着赚钱的买卖,却非要拿人文遗迹来凑热闹,好像很有创意的样子。这本来也没什么,问题是很多时候,当地太过于图谋一时之“誉”了,完全不顾及历史本身的轨道。

  名胜古迹的真伪、归属之辨,无非是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问题是,罕有借助人文名胜这个小毛驴拖动经济航母的史料,倒是旧景林立贫穷难改的地界儿不少,就拿“曹雪芹祖籍丰润”的文字来说吧,历史少说也有近百年了,也没见丰润人民获益多少,就算拉扯到近些年兴盛发达的旅游产业,事实上也不是某个名人故里、人文建筑可以呼风唤雨的。

  诚然,人文故里有助推旅游产业的功效,但旅游诱惑人的是景致而不是名号,与其劳神费心地去霸占也许未必属于自己的称号,真不如脚踏实地去改变地貌,比如将前些年破坏的自然风光还原什么的。

  换个角度想,一个地域,甚或是一个行当、一个产品,实质上的吸引力是源于内涵,而不是品牌的名号。无论是文化软环境的优化,还是经济繁荣的硬道理,都不是急功近利的名号所能给予的,而从文化的范畴讲,构筑良好的人文环境,比醉心“龙头”产品更重要。

  最糟糕的是,铭牌之争,其所隐含的不仅是无视客观事实的主观想象,更有急功近利的非理性欲求。

  遗憾的是,简单明了的道理人们并不总是认同,不只是称谓的是是非非,在一般的行为方式里,一些人喜欢将世界颠倒过来发力,如不久之前的宁波:宁愿沉迷于培养多位数的乔布斯,而不去掂量管辖区域是否存有乔布斯生长的环境,然后用心去将环境营造。就说“杏花村”吧,如果您真的把“杏花村”还原成水鸟栖息、绿草茵茵的自然风貌,叫不叫“杏花村”其实就不重要了。

  如此轻重不分地一味追逐“虚名”,在表面上的声名之争背后,埋藏着的心理习惯才是需要严肃思考、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个“习惯”性的思维主导到底是什么,值得人们深思。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