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共中央9月17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一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改革即将全面展开,再回过头来看“由问题倒逼改革”,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政治内涵。
当下中国,从民间对改革的期盼,到官方在具体层面的改革行动,无不指向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改革问题,涉及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探讨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方面,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发展累积下来的问题已经不容回避,过去带来改革成绩和硕果的方式某种程度上难以适用于今天,甚至有的问题就是因循老路的结果,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推进改革,用新的改革解决新的问题;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中国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十多年前的那场改革,人们对改革寄予厚望,在于他们仍抱有坚定的信念,只要愿意改革、坚持改革,就会有振奋人心的改变。
在要不要改革上,各界已达成一致共识,但具体到先改什么、后改什么,要怎么改,改到何种程度,不同群体基于各自立场,很难形成共同意见,分歧始终存在。
诚然,中国的问题有很多,处理起来千头万绪,单独拎出任何一个问题,都颇为棘手。这种复杂性体现于问题本身的多层面,也决定了处理方式和思路的多样化。但显然,问题倒逼的改革,肯定不能指向所有问题。于是,这里就要区分现实问题和非现实问题,重大问题与次要问题,改革所针对的,即现实、重大、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首先要从宏观上认识问题,抓住现实问题不放。
问题导向,更深刻地回答了改革的设计、方向和思路等问题。改革的设计不是凭空幻想,而是基于社会现实,现实始终是改革的指南;改革的方向不是想当然地设定,方向受制于问题,问题指引方向;改革的思路不是随便列个一二三,而是扣住问题,哪个重,哪个轻,哪个急,哪个缓,有先后主次,步骤清晰。这就是问题导向的意旨。
中国的现实不是一张白纸,改革不是在白纸上作画,改革目标设计不是建立一个“理想国”,而是通过现实问题的解决让国家发展和人民事业臻于至善。人类历史上,先设想一个“理想国”,再去强力推进的改革,很多被证明是一场灾难。问题导向就是从现实出发,从中国的问题出发,对照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推动国家进步。
客观而言,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过去我们谈改革,也不断强调顶层设计。然而,目标设计、宏图构想最终必须落到实处,一项改革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现实问题。实际上,一些围绕顶层设计,该走哪条路、不该走哪条路,甚至一度羁绊改革的分歧,恰恰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应当说,从问题出发,不是要否定人类以及我们创造的政治文明的经验智慧,拒绝吸纳可取的路径方式,而是强调,改革不是照着模板依葫芦画瓢,不能教条主义罔顾现实。在这个意义上,由问题倒逼改革就是在回答改革的方向思路。
全会公报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020年是一个时间表,在问题倒逼改革的基础上,要拿出一定要做成的态度和决心,加大深入推进改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