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马年春节清新之风拂面。公款宴请大大减少,高档礼品乏人问津,公车安卧单位车库……从舌尖到车轮,从购物卡到贺年卡,中央自去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禁令,让这个春节体现出更多风气之变。
但是,大环境变得日益清朗的同时,仍有“暗流”涌动。比如,年前不能宴请领导干部了,有人就换作过年时登门拜访;拎着大包小包上门不合适,就塞个数额不菲的红包给领导干部的孩子。送礼者以给孩子买点文具、买张出国读书的机票等为由,如此寄托于孩子身上的“深情厚谊”,收礼者便不忍拒绝。一时间,给孩子红包成了新年里给领导送礼的“突破口”。
“暗流”还从实体店转至“线上”。有媒体调查发现,电商推出的电子卡颇受欢迎,只要将卡号和密码发送给某人,就可以让对方轻松“笑纳”。一些经营礼品回收的实体店遭遇寒流,但网上的礼品回收店并不冷清,其隐蔽性、保密性好的特点,受到不少“顾客”青睐。还有今年春节忽然爆红的微信红包,也引发人们对于“微腐败”的担忧——微信红包一次最多两百元,这个限额能够极大地放松官员收礼的戒备心理。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节日不少,如果每次都给官员及家属送个小红包,一年下来金额想必不少,微信红包可能演变成“化整为零”的行贿。
披上人情的外衣、戴上娱乐的面具、躲进网络的庇护,在诸多严明的禁令之下,新形式的腐败时不时冒出来。由此可见,反腐败、改作风,需要通过布高压线、加大宣传力度的方式,使之“马上”见成效;更需要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特别是监督体系的健全,以及持续不断给领导干部“敲警钟”,体现出“路遥知马力”的韧劲。
对照一下可以发现,新的腐败形式再隐蔽,也有规章制度的“紧箍咒”将其套住。例如,在 《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就写到,不准“默许、纵容、授意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本人名义谋取私利”。默许孩子收受亲属以外之人的春节红包,当属 “踩红线”。《准则》中规定的不准“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宴请以及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一条,也把各种通过网络受贿现象纳入其中。
关键是,有了“紧箍咒”还要经常“念”,逢年节 “念”,看到新的歪门邪道冒头时“念”,把制度的笼子打造得更加严实。要加大监督惩戒力度,时时盯着试图跑出 “笼子”的权力,对假借节日敛财的腐败者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对各种“暗流”予以曝光,有名有姓地公开反面案例。打开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曝光台,从公款旅游到婚宴收礼,各种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被张榜公开。正是这样一种“零容忍”的态度,让以往的“习以为常”变为今天的“绝不允许”,让各类腐败形式无处遁逃,各种不正之风偃旗息鼓。
常念“紧箍咒”还包括对领导干部长期不懈的思想教育。制度之网再严密,总有挂一漏万之处,也有根据世易时移进行修正的过程。廉政准则和各项禁令外化于行,起到规范、制约和监督作用,而其更高境界是内化于心,让准则和禁令中所包含的原则和精神,成为党员干部的自发要求、自觉行为。这样,当党员干部面对别人递给孩子的红包,面对手机短信上出现的陌生电子卡卡号和密码时,才能作出正确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