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一些官员看来,“吓”基层风险不高,一是上级知情可能性不大,二是就算知道了,也不是什么大事,顶多是“好心办坏事”。
下基层,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一来调查研究,二来解决问题,三来总结经验。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不乏“变味”现象,一些干部下基层前,先“吓”地方一番:这次某书记亲自去……出了漏子,大家吃不了兜着走,搞得基层高度紧张,又准备又彩排,百姓亦不得安生。(2月20日《人民日报》)
下基层变成“吓”基层,与干部素质不高、观念不正确息息相关,但反过来想想,为何这样的人能当上干部?其中不少人当年勤勤恳恳,为何坐了几年办公室,也变得官气十足?
因为,传统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金字塔式的结构,越到上层,资源越集中,下级想得到更多资源,只能付出更多努力,为在同层竞争中胜出,难免搞点“盘外招”。
其实,官员们“吓”基层未非原创,多是向同事、上级、前辈学习的结果。金字塔式的结构方式决定了,对上与对下的收益不同,这就会在组织内部形成不同的策略,长此以往,就会沉淀成文化。
在一些官员看来,“吓”基层风险不高,一是上级知情可能性不大,二是就算知道了,也不是什么大事,顶多是“好心办坏事”;而不“吓”基层的风险却很高,万一准备不够,给上级领导添了堵,自己的前程立刻暗淡。
确实,干部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认识,不应以个人利益为标尺。但人性毕竟是有缺陷的,一旦监督不到位,负面的东西就会泛滥,不正视这一点,就可能让心照不宣、口是心非成为习惯。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一个标志性的改变是“科层制”的建立,它和传统管理方式不同,是一套非人格化系统,概言之,就是用规则管人,而不再是用人管人。大家都按规则办事,即使下级想讨好上级,也无收益,即使想“吓”基层,基层也不害怕。总之,将每个个体都放在规则的监管下,这就从根本上取缔了传统管理的种种弊端。
当然,“科层制”也非万能,也会出现低效率、僵化等问题,所以现代治理更强调适度退后,让社会参与,将更多空间交给大家,通过充分博弈取得共识。而当基层拥有足够多的资源时,“吓”就会被协商、沟通、对话等文明的方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