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要有一点辣味”,这是习近平同志兰考之行对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要求。如果说,在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启之初,总书记提出“有话放到桌面上讲”,是对重新拿起“批评武器”的号召,那么在第二批教实活动开展之时,总书记提出“要有一点辣味”,则点出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一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党的“祖传法宝”,这个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现在重新拿起来,是对党的先锋队性质的一种回归,是对曾经流行多年的“一团和气”的官场风气和明哲保身的“做官哲学”的一种拨乱反正,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即使是在教实活动中,对于这个“武器”,不少地方、不少同志仍然很不习惯、很不适应,甚至仍然不敢真的“拿起”——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批评”是有了,但是缺少“辣味”。
有的地方也搞“批评与自我批评”,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批评”呢?或避重就轻,或虚与委蛇,或轻风掸灰,或明批暗捧。例如对于领导“不珍惜革命的本钱”那样的“批评”,并不只是一种幽默。这样的“批评”,让人十分容易“接受”,甚至还很“受用”呢!哪里说得上“红红脸、出出汗”,哪里像“猛击一掌”的样子?至于自我批评,有的同志也搞一点,但是既不“洗澡”,更不“脱裤子”,有的对照检查,通篇充斥着 “不够”、“不足”、“尚欠火候”、“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谦虚”字眼,洋洋洒洒数千字,对于自己实际存在的真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深根源,却一字不提,一点也不触及。所以有群众说,他们在对上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的同时,在对自己放“空炮”。总之,批评与自我批评没有“辣味”,成为当前某些地方、某些单位教实活动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说轻一点,是一种“应付”,一种“过场”,一种“程式化”的“不得已”;说重一点,是党内生活中不健康甚至庸俗的风气在新形势下“顽强”的表现。
批评要有“辣味”,首先不能只要求批评者要有勇气,要“大无畏”,关键是领导干部、“一把手”要有“吃辣”的品位与肚量。面对批评的“辣味”,一是要有“雅量”,对辛辣的批评,要听得下去,更要听得进去,要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作风,让人讲话,让人讲尖锐的话。二是要讲“规矩”,批评本来就是党员的基本权利,所以 “不打棍子,不抓辫子”,尤其是“不穿小鞋”,是党法党规的天条,不是什么人的恩赐。要让批评有“辣味”,党内就要有健康的空气,你要人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首先要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环境和氛围。批评者固然要有“五不怕”的勇气,但如果要有“舍得一身剐”的思想准备,才能提出批评,那还有几个人敢于做“出头椽子”呢?所以说,要改变虽然有了“批评”但是缺少“辣味”这样一种情形,首先还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要从自身做起,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民主好风气。
批评要有“辣味”,还指的是批评要有质量。凡真正有“辣味”的批评,都是击中要害的批评,因此批评也要有根据、有分析、有一点建设性。口无遮拦固然可以,口说无凭则不宜:“放大炮”固然也无问题,但乱放炮则于事无补。事实证明,“辣味”不是指声高言重,更不是要动辄拍桌子。真的 “辣味”,是讲道理、讲规律、讲在点子上,这样的批评,才能使人红脸、出汗、坐不住,才能让人幡然惊醒。如果只是吹胡子瞪眼,或者只是想当然的“批评”,或空穴来风,或无的放矢,这样根本谈不上什么“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