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两天,兰考引人注目。县委班子成员们红了脸、出了汗,也排了毒。那场长达13小时的民主生活会走向“公开透明”,听到最原汁原味的批评,照到最清晰透亮的镜子,哪里藏污纳垢也一清二楚。
作为焦裕禄之后的第十四任县委书记,王新军的自问自答,被媒体冠名为“兰考之问”:为什么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50年了经济仍比较落后,10万人没脱贫?为什么兰考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还那么多,社会矛盾大事小事不断?王新军反省了八个字:“缺乏担当,得过且过”,他还将去年曾经耸动舆论的袁厉害收养的孩子被烧死7个的恶性事件,归因于“长期漠视群众疾苦的恶果”。
习近平在兰考对县一级领导干部要求中也有四个字,“秉公用权”。可以和“兰考之问”互为表里。如果做到秉公用权,兰考还会半个世纪都没有脱贫吗?
不妨对比一下,兰考民主生活会亮出来的那些“羞耻和痛心”的短处:为没有顺理成章地升官而失落,“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用权不是为百姓”:“本位主义严重”,致使县里棚户区改造的民生工程拖延一年多;没有实地调研,农田水利忽视了乡与乡的衔接,导致大片麦田枯萎;两箱酒,价儿超过农民一年收入,茶叶几百块一斤,够贫困学生半年花,“过去习惯了,现在觉得负罪”……
亮丑揭短、触及灵魂、开诚布公,这是不少领导干部鲜有的经历。不过,流汗甚至流泪,都不是最终目的。查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领导干部的痛切剖析与自批其面,还得落到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落到在现实操作中切实回应并解开“兰考之问”。
秉公用权,心中才能有百姓。那么,为什么时隔50年,百姓的分量在有些官员的心中越来越轻?除了官员个人品质,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有领导同志指出,改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权力运行和利益调整,本身是一场深刻的改革。如果不扎紧制度的笼子,不用机制规范权力的运行,就可能导致不良作风的“隐形”生存、反弹回潮。
因此,仅仅靠道德自律来约束和规范干部个人的行为,并不是这次群众路线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力促观念变革、制度创新和权力规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财政制度、公务接待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各项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四风”滋生的土壤,让领导干部“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心思都用在为百姓脱贫、解困、释疑上,才能解开“兰考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