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学“习”公仆意识 方显为官本色
杨飞
//www.workercn.cn2016-02-19来源: 未来网
分享到:更多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出身老一代革命家庭的习近平,“公仆情结”尤其令人动容。2000年出版的第7期《中华儿女》杂志就曾刊登了一篇对习近平的专访文章,当时习近平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要立志当“公仆”做大事。2007年习近平出任上海市委书记,其在履新感言中也表示要“当好学生,当好公仆,带好队伍”。2012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又强调“永做人民的忠实公仆”。

  一滴水映见太阳,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有着一种鲜明的“公仆情结”。在给父亲习仲勋的祝寿信中,习近平就曾深情地写道:“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之江新语》中,习近平也清楚地阐释了“公仆”二字分量:“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习近平出身于革命家庭,父亲习仲勋就曾多次对习近平说:“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当过知青,后来也曾多次回顾插队经历:“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早年的实践和情感,都凝成牢固的“公仆情结”。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对“公仆”二字的践行方面,习近平也堪称表率。1982年春,习近平就曾自动放弃在中央军委的机关工作,到条件艰苦的基层——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骑自行车深入民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稍后在福州,习近平还曾力倡开展“四个万家”活动,即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轨迹,“公仆情结”尽皆融贯其中。习近平就曾用“三个不能”表明共产党人心迹:“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等,都最大限度凝聚了民族复兴动力。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中国梦”说到底,还是人民的梦。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习近平已经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公仆情怀。这桩桩件件既诠释了“人民的勤务员”内涵,也推动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向推进。

  “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既然身为人民公仆,就必须将“为人民服务”践行到底。在“公仆情结”指引下,2015年党和政府就把人民福祉作为奋斗的价值,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但企业养老金连年上涨,就业问题、攻坚脱贫难题明显改善,已经织就了世界最大的养老、医疗、教育三张“全民保障网”,使得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但愿苍生倶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年初习近平在江西调研时对贫困群众还曾说道:“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再往前看,在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公仆情结”牵引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全面依法治国顺利开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砥砺人心的“中国梦”正在神州大地一步步变为现实,民族复兴已经更有底气。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回顾往昔点点滴滴,习近平总书记的“公仆情结”动容动心动人。这种“公仆情结”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助力,能够在广大干部中形成一种蓬勃向上的好风气。当前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党员干部就应从习近平“公仆情结”里汲取营养,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前进,让民众享受更多红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