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倡导“工匠精神”必先尊重“工匠价值”
徐晓兵
//www.workercn.cn2016-04-22来源: 兰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兰州日报》推出“金城工匠”栏目,采访报道生活在兰州各行各业的“工匠”们,展现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崇尚专注、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让他们的精神激励更多人在平凡之中创造不平凡。(相关报道见4月20日《兰州日报》二版)

  “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正是我们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最大的差距。

  中国是一个能造得了大飞机、高铁、神州飞船的国家,但中国的游客却在日本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这种反差实在有些太大。中国人真的造不出优质的马桶盖和电饭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除了极个别如航空发动机等领域我们确实存在差距,基本上其他类别的产品中国都能造的很好。我们的问题出在很多制造业思维仍停留在“物美价廉”的阶段,缺乏冲击“质优价高”高端制造领域的动力。尤其在对待国内消费品市场时更是如此,总认为国人消费能力有限,需求比较低端,因而不愿花费心思来精益求精的提高产品品质。而这种“差不多”的心理不仅在制造业普遍存在,甚至蔓延至整个技术工程领域,既然“差不多”甚至“凑合”也能获得利润,何必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提升产品品质呢?于是出现的现象就是,出口发达国家的产品,品质都比较有保障,而供应国内消费市场和欠发达地区消费市场的产品就要差一个档次。这固然和不同市场的消费需求有关联,但同时也让我们的制造业和技术工程领域在低价低质的圈子里长期徘徊,给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巨大阻力。

  事实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制造业产值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国人的消费能力已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我们不否认,今天的中国仍然有大量的低消费人群,但是更多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物美价廉”,而是需要品质更高的产品。应对这些消费需求,只能是不断提升我们的产品品质和品牌效应,培养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恰恰就是“供给侧”改革的精要所在。例如当前的国内乘用车市场,虽然合资品牌仍然占据主流,但在SUV领域,自有品牌已经能够分庭抗礼甚至占据上风,这种进步,恰恰来源于自有品牌针对国内消费需求孜孜不倦的改善和提升产品品质以及对细分市场的深耕细作。

  今天我们强调培养“工匠精神”关键还在尊重“工匠价值”。孟子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实在影响了数千年中国人的价值观,以至于今天仍然是月入过万的技术蓝领不被社会所尊崇,而当琐碎煎熬的小白领却很受用。另一方面,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打造出了一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精于算计,好走捷径成了一些人秉持的行为标准。而对“工匠价值”和劳动尊严,却普遍缺乏真正认同。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指出,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和整体社会生活而言,还需要全体社会公众意识到,实现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尊重“工匠价值”,以“工匠精神”武装产业变革思想,。也惟有如此,才能在工业4.0革命中培育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伦理之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