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一号通行”是服务型政府的直观体现
长江日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6-04-27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家标准委等10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群众到政府办事,可以仅凭身份证就获得畅通服务。

  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方案,是政务系统信息化的一次全面转型。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这一刻起,信息不仅仅是政务服务的附加技术,而将是政府服务的主要表现方式,是政府职能统筹协调的主导力量。

  政务信息化是早已开展的工作,只是长期局限于部门、地方,或停留在观念上,很多时候,信息的流通依然被行政壁垒阻隔。在这个意义上,其实是信息服务于政府自身的架构,信息的便利止步于既定的部门设置、行政程序。如今政务信息化打通最后一公里,政府的工作方式,将取决于信息传播规律,信息能走到哪里,政府工作跟随至哪里。人民群众从信息技术中表达的利益、问题,将直接叩击政府中枢神经,获得及时回应。

  不必讳言,一场政府结构的变革必将发生。如果说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形态的变革,那么一个重要的变革成果,就是政府结构。数千年以来,政府的部门分类、层级划分的组织方式,将随着这场“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改变。中国古代讲三省六部制,西方近代以来推崇政府科层制,政府组织序列离不开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社会背景。但一场信息化浪潮席卷之下,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各国,政府管理所依附的社会逻辑都已发生深远变化,信息化所催动的政务资源配置,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让政府自身的架构随之转变,顺应信息文明。

  许多深远变化已可预见,譬如政府的信息获取手段与方式都要面临巨大调整。互联网时代,新的消费、生活形态不断涌现,公共生活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公共信息的定义都在改写。政府的信息采集,及其建立的一套经典信息框架,越来越不适用,曾经未曾预料的、忽略无闻的一些数据,都要进入信息政府的口袋中。如何与互联网企业对接,与社会对接,建立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数据接口,都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需要开展的工作。

  这一切改变,都意味着人民获得的深刻感受。对照章程、按部就班、上传下达的政府服务方式一旦彻底打破,条块化模式难以为继,脸难看、门难进的现状会得到大力扭转。政府各部门被信息化联动,哪里还会有一套千年不变的职能手册、服务流程?创新、变革,会成为政务系统每年、每月、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信息化政府”不可能是庸常之人可以胜任的领域,公职人员的技能、态度,种种服务水平的表现,都要适应信息联动,有脱胎换骨的再造。对于普普通通的百姓而言,费力读懂政策,求人求办事,在各地、各部门之间往返折腾,这长久以来的窘境,显然不见容于一个系统升级的“信息化政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