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中国建设”为世界发展注入新动力
郑端端
//www.workercn.cn2016-09-05来源: 南方网
分享到:更多

  金秋至,心情爽,在这个歌唱希望、洋溢喜悦的季节,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杭州拉开了帷幕,杭州迎来让人怦然心动的“中国时刻”。在G20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包容型世界经济。可谓是切中要害,为世界经济巨轮指明方向。

  占全球2/3人口的二十国集团,因G20峰会齐聚杭州,他们的举动言行都牵动世界目光,影响世界格局走向。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爆发8年,国际社会使出了“洪荒之力”,但仍在“低增长困境”中踟蹰不前,下行风险凸显,经济复苏任重道远。作为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出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堪称不确定性中的最大“确定性”和世界信心的“定海神针”。G20杭州峰会,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东方。

  今日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出一份中国答案。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自身良好的发展状态推动和稳定世界经济,为世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信心。中国始终致力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希望以杭州峰会为契机,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其中包含了“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几味药,着力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用“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昭示着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蓄势待发”。可以说,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此次峰会,中国将创新增长方式设定为杭州峰会重点议题,旨在和各国一道,挖掘创新潜力,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放眼世界,把握机遇,勇于汲取别国经验和他人的精华,把各国实施创新政策的力量汇集一处,做到理念上有共识、行动上有计划、机制上有保障,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促进全球经济全面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这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应有之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唯有开放发展、精诚协作、攻坚克难、共享发展资源才能应对潜在的危机与挑战,只有筑牢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桥”才可取得长久的发展与进步,绝不能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还记得,习近平主席3年前在圣彼得堡康斯坦丁宫的一席警醒之语,“打开窗子,才能实现空气对流,新鲜空气才能进来。搞保护主义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损人不利己。”

  没有活力的经济,永远只能是一潭死水,难起波澜。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界各国都不可能一枝独秀、独善其身。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始终加强与成员国之间的互相信任、睦邻友好,交流互鉴,互联互通,始终以共赢为目标,深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承担大国责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扩大各方参与,打造互赢链,不断提高各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质量效益,让世界经济的潜能充分释放。

  “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则是人的心灵。”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我们同在地球村,不同文明交流借鉴、兼容并蓄,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让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始终坚持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追求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中华文明,加强对话,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历史的画卷总在砥砺前行中徐徐铺开,基辛格曾在《世界秩序》中说道,“我们的未来将去向何方?”历史的确又来到一个新的转折路口,关键是怎样选择,向哪里转变,驶向何方。G20杭州峰会,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开启了“杭州时间”。各个国家应紧密团结起来,在合作共赢中行稳致远,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进步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世界经济必将从这里再出发、再起航。未来可以期待,未来值得期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