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精准扶贫将“援助诱惑”化为“援助动力”
邱明红
//www.workercn.cn2016-10-09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国必须要不断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014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的精准扶贫的新治贫之道和治理机制,解决了以往扶贫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可以说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创新,代表了扶贫开发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将引领中国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精准扶贫实施2年多来,在其化解的诸多扶贫难题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就是精准扶贫很好的解决了扶贫中的“援助诱惑”现象,真正让扶贫资金和项目发挥出了其最大效应,实现了精准扶贫资源在基层分配中的公平正义。

  扶贫中的“援助诱惑”现象就是各类扶贫资源的大量投入对于一个贫困县和贫困村的所有扶贫资源的利益攸关者来说都是有巨大诱惑的,在实实在在的利益诱惑面前,大家都会想方设法使自身处于享受扶贫资源利好的范围之内。

  “援助诱惑”给扶贫工作带来哪些挑战和难题?

  第一,民众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和“扶贫依赖症”。与以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相比,现在贫困地区的群众基本上已经不为这两件事发愁了,尤其是在免征农业税、义务教育免费、农村合作医疗、低保等政策的照顾下,在一些贫困群众中,缺少一种要求和追求更富的愿望和激情,从而产生了一种对政府以及政府扶贫的依赖性;

  第二,扶贫领域的腐败风险。面对大量扶贫资源带来的“援助诱惑”,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政策的照顾,反而是一些非贫困人群得到了政策带来的利好;

  第三,面对利益之争有可能引发农村社会矛盾,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的文化素质高低不齐,加之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等因素,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随着“到人到户”扶贫资源的投入加大,一些地区出现了“争贫困”的现象。“争贫困”的扶贫资源利益之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政策损耗”和社会稳定风险。

  精准扶贫如何应对和治理“援助诱惑”现象,如何将“援助诱惑”化为“援助动力”?

  第一,精准扶贫注重扶贫中贫困者“文化自觉”的培养,注重“扶贫”和“扶智”、“扶志”相结合,既注重对贫困者物质上的帮扶,也注重对其精神文化方面的引领和引导。是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带领下,更多的让贫困者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摘掉“穷帽子”,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扶贫依赖和“等靠要”的“扶贫诱惑”问题;

  第二,在资源瞄准偏离的纠正机制设计上,精准扶贫优化了乡村治理结构,提高了乡村治理能力,并改善了贫困农户在村庄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具体地说,精准扶贫通过采取优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增加扶贫项目信息透明度、坐实扶贫资源分配中农民的参与以及引入外部第三方监督等措施有效化解了 “援助诱惑”带来的精英捕获以及其他扶贫资源偏离问题;

  第三,精准扶贫健全了精准扶贫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创新了扶贫资源分配的使用方式。具体来看,精准扶贫通过严格执行“谁审批、谁负责”的权责匹配制度、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合作社等集体经营、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强化对精准扶贫成效的量化考核、完善相关程序性和细节性政策设计等来有效防止了相关的援助诱惑现象;

  第四,精准扶贫重视了扶贫中贫困者机会和权利的平等。我国在以往的扶贫参与中过分强调农民素质低下,忽视其参与的权利,精准扶贫的新治贫之道和工作机制,在理论预设上就有改变这种状况的预期,实际上这就是要赋权于农民,这就是以赋权扶贫理念为核心的参与式扶贫模式的重要目的;

  第五,精准扶贫通过加强纪律约束,完善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来化解可能的“援助诱惑”现象。基层扶贫干部在在农村扶贫资源分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精准扶贫通过精准考核使这些人员提高了政治意识和服务意识,让贫困户的确定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使真正贫困的农户得到扶持,使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