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扶贫干部,当戒不良心态
//www.workercn.cn2016-10-13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包办心态

  垫钱垫物为过关 干部干活群众看

  本报记者 杨文明

  “猪仔哪去了?”

  “前段过节杀了招待亲戚了!”

  西部某县基层干部孙玉(化名)面对扶贫中是否存在“包办”的提问,先讲了一个自己的帮扶故事:“我给贫困户送去了猪仔让他养,过了俩月回访,一问才知道被吃了。”

  孙玉所在的县,交通非常不便,从县城到帮扶村落,最远的需要耗时三四个小时。“有的干部本职工作就特别忙,选派扶贫之前没时间调研谋划。包办在基层扶贫工作中并不普遍,但也不是个例。”孙玉说。

  就举盖房的例子,部分住危房的贫困户没有经济能力盖房,但根据当地政府规划当年底就要实现脱贫,而且必须住上安全房。咋办?驻村扶贫干部不得不替贫困户垫资盖房,更有甚者,遇上个压根不愿意建房的村民,扶贫干部只能亲力亲为。“个别群众不积极,工作又有要求,基层干部不得不出钱出力、一力承担。”孙玉说。

  包办心态的出现,跟现在脱贫攻坚的考核方式也有一定的联系。“一些地方对于扶贫结果卡得很严,‘不摘贫困帽就摘官帽’‘不脱贫致富就不调岗’,在这种考核压力下,不排除有的干部采取‘非常规措施’。”孙玉还听说,有驻村扶贫干部给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了几亩地的庄稼,平时庄稼地都是干部或者别人在料理,等上头考核通过后,这片庄稼地也渐渐荒废了。贫困户的生活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数据上倒是脱了贫”。

  还有些贫困户压根就不想改变生活。孙玉介绍,在他所在的县,有的群众虽然住着危房,但觉得“有酒有肉,日子挺好”。他说:“发展产业,说到底还是要有人‘干’,可有些贫困群众就是不想干,也很难做通思想工作,我们也是有苦难言、有劲难使。”

  点评

  之所以出现“包办”做法,与驻村扶贫干部缺少精力、考核过于“用力”、贫困群众缺少动力不无关系。

  贫困村往往较为偏远,有的驻村扶贫干部还承担本职工作,“两头挂”导致精力分散,很难有时间去实地调研,于是少数扶贫干部图省事,就以包办方式替代扎实的群众动员。

  有的地方贫困面大,脱贫压力大,扶贫任务层层加码,考核严格,部分驻村扶贫干部不得不选择“包办”。积极完成任务体现责任心,但农业农村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制定目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因为时间紧迫就一味求快,没有带动起贫困群众一起干,最终影响脱贫攻坚的实质效果。

  建议驻村扶贫干部结合实际,从贫困户需求出发规划脱贫路径;对于部分五保老人、残疾人等,应尽快做好与社会兜底政策的衔接工作,还要做好“精神扶贫”工作,打破“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各级政府应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和农业发展规律制定任务时限,科学考核,避免把干部逼上“包办”的道路。

  云南农业大学教师 王国贤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