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治理“大城市病”的新起点
樊大彧
//www.workercn.cn2017-01-16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北京治理“大城市病”,既需要建设城市副中心这样的大政方针,也需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破解城市病要从基层做起,狠抓基础、抓源头,整合执法资源,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同时发挥数据资源的集成优势,以精准的政策设计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北京正在打造城市副中心,今年底,北京市很多单位都要搬迁到副中心去,市民办事也会接触这些部门,会不会不方便?昨天,北京市规划国土委主任魏成林作客北京两会直播间,为市民详细解读相关问题。魏成林介绍,这次搬迁主要是单位机关,现在设在中心城区的办事窗口,以及为市民服务比较密切的一些部门不会搬,对大家办事应该是没有什么影响。(相关报道见A6版)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是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设城市副中心也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北京“大城市病”的一个大招。

  “大城市病”是指大城市里出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问题。北京在治理“大城市病”过程中,当然不能再添新堵。针对市民关系的办事是否方便的问题,北京市部分单位搬迁到副中心后,将通过加强互联互通,方便市民办事。据介绍,有关部门正在探索推行联网化办公,让市民未来实现跨区办事,比如不动产统一登记,哪个区登记窗口的人少就去哪办理。各种互联互通建设妥当,届时部分单位搬迁到副中心后,广大市民应该不会有太多“感觉”。

  近年来,北京市下大气力治理“大城市病”,以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过去一年,北京加大力度治理大气污染,实现城六区和南部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实施新一轮缓堵专项行动计划,实施了百余项疏堵工程,新开和优化调整40条公交线路,开工建设2条轨道交通新线等。

  今年底,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逐步启用,北京治理“大城市病”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过去十几年里,北京谋划过多中心发展思路,但单中心“摊大饼”式发展模式未能被有效遏制。此次城市副中心的打造,是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彻底改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决心。

  备受关注的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方案目前还在评审之中。可以确定的是,这份出自全球高水平顶尖设计团队的方案,将反映以最先进的理念和最高的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要求。随着今年底一些市属单位搬迁副中心,逐渐长成的城市副中心,未来将与大兴、亦庄、顺义及河北廊坊市北三县地区实现功能统筹和协同联动。从长远看,北京打造城市副中心将是对“大城市病”的釜底抽薪,这种副中心建设模式,将通过资源外迁、资源共享、城市间分工协作等途径,实现对“大城市病”的有效治理。

  北京治理“大城市病”,既需要建设城市副中心这样的大政方针,也需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探索推行联网化办公,这种互联互通模式,符合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无论是未来城市副中心在建设和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现有城市中存在的产业、生态、环境、交通、市政等各方面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来解决。破解城市病要从基层做起,狠抓基础、抓源头,整合执法资源,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同时,北京市还要发挥数据资源的集成优势,以精准的政策设计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是一抓就灵的仙丹,要想让这副治理“大城市病”的良药充分发挥效用,还必须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内外兼修、综合治理,北京市就能在解决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同时,为其他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积累可借鉴的经验,探寻可仿效的路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