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老外谈】土耳其学者:“一带一路”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新标准新方式
塞尔柱·楚拉克鲁(土耳其)
从文明初露曙光到近现代,人类在互相影响与交流中不断发展。艰难的地理条件和不利的气候因素并不能阻止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贸易。而这些交流与贸易行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古丝绸之路,我们可以将其评价为古代的全球化活动。古丝绸之路,从东亚延伸到欧洲,从西伯利亚延伸到南亚和东非。古丝绸之路可以说是贸易、财富、社会与文化之间交流的典范。15世纪欧洲国家因为跨大西洋航行和环球航行开辟了新航路并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至此依然依靠内陆相连和内海运输等方式进行的香料和丝绸之路失去其存在的重要性。古丝绸之路的终结对于在陆上通道上的中亚国家影响最大。
今天,我们正在见证为重振丝绸之路所作出的尝试与努力。这不仅仅在贸易上,更是在历史和文化上有重要意义。后冷战时期,土耳其的“中间走廊”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欧盟的“丝绸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等项目将丝绸之路重新点亮。此外,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也曾提出并尝试发展自己的丝绸之路倡议。然而这些项目大多数没有成功,中亚仍然无法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
中国的丝绸之路计划:“一带一路”倡议
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在中亚之行中第一次提出了此倡议,不仅在中亚地区更是在世界产生了重大反响。另外,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覆盖的区域以及合作角度上与其他国家提出的项目上有明显差别。
首先在地理上中国的倡议可以传播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国的项目不仅涵盖了几乎所有亚洲国家,更是延伸到了东非、欧洲等地区。在这方面,中国的丝绸之路项目有两个主要路线。遵循历史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陆上路线北线经俄罗斯,南线通经土耳其到达欧洲。“海上丝绸之路”的项目则覆盖东南亚、南亚、非洲和东欧。“海上丝绸之路”经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地中海,最终到达欧洲。利用现有的港口,实现海上丝绸之路大型基建项目的实施。通过铁路、公路、高铁使中国的城市与其他国家的港口有效地连接,这是“一带一路”项目与古丝绸之路的重大差别之处。另外计划还通过港口现代化以提高载货量和运客量。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在交通上更是在丝路国家经济一体化上做出了规划。项目提出的五个基础建设首先要依靠交通系统上的一体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项目计划铁路、公路、航线和海航协同发展实现联合。第二个基础建设则是基础建设发展。通过城市市场发展和联合提高城市基建能力。第三个基础建设则是实现能源和自然资源互通使用。第四个合作方面则是发展建设有组织的工业和农业区。最后一个则是发展适应丝路国家需要的复兴计划。项目中提出基础设施建设的实现,可以帮助项目实现更为广阔而全面的合作。
“一带一路”中土耳其的地位以及中部走廊
在欧亚沟通的东西走廊和南北走廊上尝试扮演重要角色的土耳其,也在不久前提出了“中间走廊”计划。土耳其想要通过这个计划,使欧洲、中亚、南亚、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通过土耳其联系在一起。通过此计划可以将区域经济合作以及政治合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在这个方面土耳其的中部走廊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政治以及经济视角上都有很大的共同点。
因此土耳其与中国可以相互适应融合,为了古丝绸之路的振兴迈出重要一步。在这个角度上,安卡拉引进了中国的高铁,配合实现通过土耳其的丝绸之路南线的贯通。为实现中部走廊计划中重要的铁路上的丝绸之路建设,土耳其与中国于2010年签署了第一个政府间框架协议。2012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土耳其, 第二年埃尔多安总理中国之行期间,与中国签署了很多项目协议。简而言之, 土耳其和中国, 中部走廊与‘’一带一路‘’倡议如果可以成功地相互融合并且实现的话,不仅可以将两国关系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更可以为欧亚地区的一体化提供重要助力。
‘’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2017年5月14-15日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可以清晰地展示中国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实现了怎样的成果。‘’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邀请了2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同时更有许多国家以及国际组织派出高层代表参与此次论坛。‘’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举办期间将为许多区域和双边合作打下基础。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经引导了超过130个双边以及区域交通协议的签署,与相关国家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海上运输服务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除此以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丝路基金如今以积累达到400亿美元。所有这些都代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合作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区域以及全球的机构之间能够突破潜在利益的考虑及束缚,发展出更为紧密的合作模式,那么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将形成一股新的复兴浪潮,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国家以及地区走向繁荣昌盛。
(作者:塞尔柱·楚拉克鲁,土耳其亚太研究中心主任 翻译:高翰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