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引领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境界
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7-10-24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塑造公民的法治信仰并无捷径,要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向前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宪法法律至上”真正树立起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得到践行,我们就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法治成为全党全民的信仰。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过去五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丰硕成就。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所有这些形成巨大合力,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必将有助于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实现有机统一,把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人民利益更好融合,实现党内法规体系与国家法治体系协同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律的法律”,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提“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落脚点都是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防止现实中出现违宪行为,以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十九大报告提出:“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备受称道。此举意味着党员干部的基本权利将受到更完备的法治保障,反腐败斗争将更加坚定地迈进法治化轨道。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十九大报告再次宣示,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为此,司法改革要敢于碰硬,勇于啃“硬骨头”。从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到推进员额制改革,从全国法院全面实行立案等级制,到完善司法责任制,从纠正冤假错案,到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从中央深改小组通过《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到中央政法委出台意见,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都是旨在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真正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塑造公民的法治信仰并无捷径,要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向前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正是十九大报告基于法治所夯定的价值坐标。“宪法法律至上”真正树立起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得到践行,特别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我们就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法治成为全党全民的信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当前,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十九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将全面依法治国引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深远意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之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具有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