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同期下降6.8%,这是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的结果。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超大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殊时期将着力点主要放在国内需求的财政政策,是创新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重要实践。更大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意味着更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拉动效应。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标,更加积极有为,让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将中国经济更快地拉回到正常的增长轨道上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盾构机顺利始发,标志着重庆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提速。新华社发
1.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表现出新特点
202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前些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是财力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4.3%,财政收入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但财政支出在许多方面依旧需要保证,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正是抓住了矛盾化解的关键。接下来,应精心设计具体操作方案,以应对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疫情冲击,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202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加了复杂的疫情防控因素,政策的力度和着力点必须作相应调整。中国已经转向防止疫情输入阶段,积极财政政策应将扩大内需作为主要目标。这是在不放弃国际市场前提下的扩大内需。实践说明,越是用好国际市场,越是有利于分工,越能提高经济效率。扩大内需,也必须做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工作。病毒是人类公敌,疫情带来全球经济衰退阴影,各国必须携手应对,加强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扩大内需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疫情的影响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常态化疫情防控,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运作的环境与平常有很大的不同,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首先应在疫情防控上加大有效投入,这是财政政策实施和其他诸多工作开展的基础。
2.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足够大,超市场预期,才能迅速地起到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的作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的冲击之大,前所未有。市场主体面对生存考验,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市场运行不畅,就业形势严峻,疫情防控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202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必须是非常规的,政策力度必须足够大。
从财政政策的构成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空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综合考虑财政风险,财政赤字率对应一般公共预算可以提高到3.2%左右,这样大约可以释放出4000亿元的财政资金。二是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所筹集资金应主要用于受疫情影响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务。三是增加地方专项债券。专项债券应有对应项目,且收益应覆盖成本。但在非常时期,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也可以考虑一定比例的项目有一般公共预算资金的注入,以增强项目的可行性,特别是增强地方债项目对民间资本参与的吸引力。
一季度,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已经出台不少,但要更好地发挥政策的作用,还必须对已经出台的各类碎片化的财政政策措施加以整理,并计算出真正的政策力度,在此基础上明确财政政策到底应扩张多少,这也是稳预期的重要举措。横向比较可以为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可以适当参考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的选择。积极财政政策在不同地区资金的配置,主要应依据地区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和经济的恢复能力,疫情影响最深的湖北省可以单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