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理论创新是一项艰苦的科学劳动
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www.workercn.cn2018-02-10来源:人民论坛网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也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创新的讲话精神凸显了理论建设、理论研究、理论概括和理论提升的重要性,包含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创新的期待。

  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主题,着眼于理论体系自身的科学性、彻底性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高度重视理论建构的作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努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体系,也是道路,更是我们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面旗帜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土地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断摸索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精神旗帜和理论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根据开辟“中国道路”的实践,针对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们的理论创新应该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加强和深化其系统建设,彰显其科学性和彻底性。这是一项艰苦的科学劳动,不应该简单地、肤浅地看待。既要着眼大局,综合谋篇,更要切合实际不断创新发展。目前理论界的阐述,还不能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和理论导向理解已经足够透彻一致。如果仅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作一个政治口号,而不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科学体系,就会使这个问题片面化、浅薄化,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所以仍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伟大工程,放在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之中,放到人类历史的宏大进程之中去考量。这就需要我们的理论必须有充分的历史和逻辑支撑,必须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充实来加以构建。

  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应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根脉”,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精神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和“一切为人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所一贯追求的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即推动社会合乎规律的发展进步,最后实现人类的解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选择合适的道路,在这一实践精神上也始终是一脉相承的,从来没有改变。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就是毛泽东概括、邓小平重申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由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结果必然呈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面貌,而不是一副永远不变的教条主义面相。按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去做事,不同时候的做法势必有所不同,只看怎样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怎样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越是这样,就越能够保持基本精神的一贯性。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体现。不能因为前后表现有差别,就把前后历史割裂、对立起来。否则就是片面之见、皮相之论,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

  我们党在吸取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后,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从实际出发解决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前后的政策和做法有所不同。前后之间虽不能相互等同,但也不是彼此对立的。正如邓小平曾经深刻强调的:“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所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都要把它们看成本身是有持续生命力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不要把它们看作已经成型作古、不可改变,见不得今天的阳光空气的“出土文物”。有些人,无论是打着“捍卫”还是“超越”的旗号,总是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说成是一成不变、已与现实隔离,只需要特别“保护”,或应该“抛弃”的东西;他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否定”,而看不到它们生命力的存在和延续,看不到政策和策略变化调整中的内在逻辑,看不到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表现,却只看到变化和对立。这样的思考,既不知道什么是理论,也不知道什么是历史,是不足以谈论任何伟大的学说和思想体系的,反而只见其狭隘和肤浅而已。只有以实践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才能旗帜鲜明地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总结实践和历史经验教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化与系统化

  重视理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依据实践和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创造性地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自觉。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我们要确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重视我国人民乃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以人为本,认真研究、总结提升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丰富、深化和完善理论。

  理论建设不是贴标签、喊口号,不是套用话语模式,而是要根据社会实践和历史经验,针对现实的问题和挑战,进行科学化的思考与理论化的概括。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阐述也不够透彻。已往对政策和决策的宣传贯彻较重视,而对挖掘和阐释国家政策背后的理论根基和思维方式不够努力,因此不能及时显示出理论的系统性、普遍性和彻底性,容易停留于标签化、口号化的水平。这很不利于理论的彻底性和稳定性,有时还会使一些不良学风泛滥成灾。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加强理论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化与系统化,必须结合实践经验和教训,真正做到切合实际的总结和提升。

  注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统一思想、推动实践、引导未来的思想旗帜。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只有搞清楚它的形成过程,搞明白它的逻辑结构,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其旗帜的引领作用。推而广之,我们要注意所有的理论成果,已经提出的和将要提出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一些标志性的概念和口号的理论层次问题,将其安置在适当的结构层次和逻辑序列上。

  一个理论体系总要有它的总概念、一级概念、二级概念、三级概念等的划分,只有结构合理,才能逻辑清晰,只有厘清逻辑结构,才能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不要把其中的一些二级概念、三级概念与一级概念并列起来。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二者是并列关系还是从属关系等问题,就需要有清晰的认识。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用高度科学的、极端严谨的态度和方法,来整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成果,并不断用新的成果来丰富它、发展它、完善它。邓小平同志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过深刻总结,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问题作出了理论阐释。在现阶段,我们还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层级结构进行深入把握。比如在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倡导和追求的价值范畴,应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系列理论关系仍然有待进一步阐释,这就是研究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和层次性方面应该重视的问题。全面把握一些重要概念、政策、理论的提法,做到内在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涵义透彻是极其重要的。

  重视理论表达的中国话语及其文化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实现理论创新必须重视理论表达的中国话语、中国风格及其文化底蕴。我们要使用中国话语体系来表示中国理论研究的成果,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能简单地轻易地套用西方的概念和话语。

  比如,“价值”这个词,在西方语言中,价值是Value,价值观就是Values,就是说,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和“多”的关系,是一个普遍本质和多种现象的关系。这是因为,在西方语境里,无论价值还是价值观都是主观的、都是人的精神性的东西。但是在中国的话语里,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价值学,形成了“价值是客观的,是人的存在方面的关系;而价值观是主观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和表达”的话语,就使它们变成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目前报刊杂志上对于它们的使用,实际仍是沿用西方传统说法,并没有体现中国话语和中国风格。这里的区别,在于两套价值概念的意义是不同的。按照西方概念,总是就思想讲思想,一意追求“终极价值”或“普世价值”。按照马克思主义,则是讲价值体系和价值的关系时,首先要进行社会结构的改造。改革开放就是在改变社会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构,而我们的价值观念,则要适应和推动这种改变。所以从更深的层次上讲,中国话语、中国风格的形成,是植根于中国文化氛围,从中国自己的立场出发,用中国人自己的思维,面对中国自身的问题做出表述和回答。否则,就会给我们的理论表达带来困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现阶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际上既是我们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主体意识的体现,更是党和国家注重自我认同和勇于担当使命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加强理论创新过程中,清醒冷静地判断和处理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高度的战略定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人民论坛记者孙娜根据采访整理)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