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司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叶泉
//www.workercn.cn2015-04-16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立案难”“执行难”“申诉难”是当前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相信很多打过官司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但是在法院内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所谓“立案难”是一个伪问题,因为根据我国三大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什么案子该立,什么案子不该立都规定得非常清楚,立案是一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事,所以根本不存在立案难的问题。

  民众和法官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主要原因还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立案表面上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但背后却隐藏着国家和社会治理手段和方法的大问题。

  有一种立案难叫结案率,结案率是法院考核法官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法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案件越多,结案率就会越低,自然会影响到法官的业绩,所以减少单位时间内的立案数量是一些法官提升自己业绩的一个办法。但结案率并不是产生立案难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在技术设计上予以解决。

  真正导致立案难的是一些更复杂的深层次原因。去年4月,兰州水污染事件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极大恐慌,之后有5名兰州市民向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威立雅水厂。而兰州中院立案庭表示,拒绝接受起诉材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5条,公民不属于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

  兰州水污染事件反映出的问题才是立案难的实质,即法院有没有能力处理这样一件涉及面巨大,影响范围很广的公共安全事件。在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构架中,政府才是处理类似事件的主力,而法院常常只起辅助性的作用,在政府还没有明确处理方法之前,法院很难有所作为,所以“不立案”体现了法院面临的社会治理窘境。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很多法官的看法也不一致,一些法官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法院审判执行权不能解决所有纠纷”,对“一些群体性敏感案件,如果不加审查予以立案,可能会无法处理而加剧当事人双方的对抗”,所以他们主张法院应当保留立案审查权。

  如今,《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立案登记制的改革思路,在立案登记制下,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并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处理。也就是说,以后法院立案将不再进行实质审查,而只进行形式审查。

  如此规定无疑是打开了口子,让更多的案件流向法院,像兰州水污染事件这样的案子很可能会在第一时间进入法院。显然,《意见》的出台更好保障了公民的诉权,也体现了法院积极介入国家和社会治理,以司法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自信。从更深层次讲,这样的规定还彰显了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核。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法院对涉及敏感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案件不敢立案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不足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价值是法治。所以,在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固然是主角,但法院也不能甘居幕后,甘当配角,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和法院是双轮驱动的双主角。一方面,法院要依法充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法院还要监督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化解社会矛盾。

  《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从表面上看是关于法院立案工作的规定,但对未来的社会影响其实是深远的,它为法院积极介入国家和社会治理拓展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立案登记制度改革与相关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改革相配套,我们相信未来法院的腰杆会更硬,能力会更强。立案是第一步,未来我们期待法院有更好的表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