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美女机器人只是个“花瓶”
张娜
//www.workercn.cn2016-07-01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佳佳”等仿真机器人成了“网红”。但事实上,除了精致的妆容外,仿真机器人在功能上还乏善可陈,也难称创新。

  “机器人”是“智能化的机器”,与其是否为“人形”没有必然关系。目前机器人在军用、家用、工业、娱乐等领域被大量使用,仿真机器人在其中并非主流,但在中国受到追捧。

  国内现有各类机器人生产企业数百家,有不少企业既没有技术也没有产品,即使有产品也普遍低端,甚至是进口零部件组装。在这个极具市场潜力的蓝海,我国机器人生产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倒是有相当多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机器人外观设计、语言互动方面,热衷于生产外形靓丽、声音甜美的仿真机器人,舍本逐末倾向突出。很多机器人是为娱乐场所生产,而不是为需求旺盛的工商业领域,这让我们在运用最广泛的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生产领域远落后于美日等国。

  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突飞猛进,到2015年已经达到66000台,比2009年上升11倍,占全球销售量的27%,而同期全球销量仅上升3倍。去年我国进口工业机器人46000台,出口11800台,进出口数量比接近4:1,而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的70%为美德日等国企业占领。

  在世界上,机器人产业高度依赖研发,对软件、硬件、材料技术要求极高。我国在这方面基础研究起步晚,投入少、积累少。国内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生产企业技术落后,产品性能不稳定,因而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国内市场对国产工业机器人缺乏信心,导致国产机器人竞争力薄弱。

  在国内,机器人产业严重依赖政府支持。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近几年一窝蜂出台扶持政策,按照产量和销售量给企业大量的生产补贴,但对技术开发的支持明显弱于生产补贴,这是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

  机器人产业前景非常广阔,但中国要想在此方面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必须放弃花架子,少一点华而不实,面向市场脚踏实地搞研发。对企业来说,要借助于当前有利的资本市场环境,筹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聚焦技术开发和工艺革新,努力在核心部件上取得突破,才能占据市场制高点,夺回国内市场。对政府来说,扶持产业发展的迫切心态可以理解,但不能越俎代庖,包办市场职能。要尽快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各司其职,梳理五花八门的补贴政策,纠正扭曲价格信号的机制,把资源集中到基础研究方面去,把生产开发性研发让位给市场,适时修改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副教授、副主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