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一带一路”的“五路”理念:提供全球大变革时代新动力
尚前名
//www.workercn.cn2017-05-23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分享到:更多
  丝路精神凝聚共识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以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深邃的历史眼光,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丝绸之路的精髓和精神,并强调“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如此重要的场合,习主席不惜笔墨阐述丝路精神,无疑是为了进一步凝聚共识。”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表示。

  “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的“三个赤字”,正是与会人士普遍关心的全球治理难题。

  当时间迈入21世纪的第17个年头,和平与发展虽是时代主题,但冲突与动荡也频频敲门。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仍处困境,全球化进程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如何探索发展新路径、探寻增长新动力,世界期待更加清晰的新行动纲领。

  2013年的秋天,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一中国领导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之际提出的新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顺应并助推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与各国互联互通、包容互鉴、互利共赢的时代潮流,从中国自身发展经验出发,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与挑战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平台与中国智慧。

  然而,也如《欧洲时报》5月14日发表评论文章所分析的那样,“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涉及区域之广袤,合作成员之众多,治理模式之深刻,操作层面之繁杂,都是前所未有的。正因为如此,“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至今,在国际社会经历了一个从疑惑到争议再到广泛支持的过程。

  “要凝聚共识,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有学者提到,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留下的遗产都已化作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古丝绸之路能够名垂青史,就是因为它使用的不是战马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船坚炮利,而是互利和友谊。“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也为解决今天的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采访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直言,面对风险挑战频发的世界,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使发展更加普惠平衡,让贫富鸿沟有效弥合,同样需要各个国家地区携手同心,开展全方位合作,这样就能够克难前行、共创辉煌。

  在其看来,“丝路精神”兼具历史厚度与创新思维,从根源上决定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认可度。

  “这段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表示。

  《欧洲时报》的上述文章谈到,此次高峰论坛能够有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约1500名代表出席,甚至此前对“一带一路”建设态度较冷的部分欧美大国也派出代表与会,“既缘于‘一带一路’建设三年多来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惠及多国的成果,也与这几年来中国不断表明共建与共赢的态度有关。”

  “关键在于‘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围绕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追求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成为现阶段能够凝聚各国共识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贾晋京说。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