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石述思-正文
谁是“互联网+”的最后赢家?
石述思
//www.workercn.cn2015-12-2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史上规格最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想必会使持续升温的“互联网+”热潮攀上一个新的峰值。

  一个确认的事实是,如果不能积极拥抱互联网,很可能在未来的转型升级中被时代抛弃。

  但更尖锐的拷问是:这些狂热的互联网追随者,多数真的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吗?

  或许,只有经过更加残酷的市场淘洗,我们才能知道最后谁是风口上的猪,谁是展翅的雄鹰。

  12月14日,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和乐视董事长兼CEO贾跃亭的手握在了一起——34岁的TCL集团与11岁的乐视网联姻,系2015年年底智能电视行业整合爆出的最大新闻,被市场观察家认为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2015年中国经济最火的词是“互联网+”,它被很多正在经历严冬的中国企业视为一根救命稻草。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振兴中国经济的一项国策以后,各大卫视涌现了一大批创业节目。最初,只要是涉及“互联网+”的项目,都极易在录影现场获得投资人青睐,并获得高额融资。但现在,只要一提“互联网+”,投资人都会高度警惕,一定会认真追问:加什么,怎么加?

  而昔日热闹非凡的北京中关村创业一条街,目前骤然门可罗雀。不少投资界的常客纷纷选择外出休假。一些胸怀梦想,豪情万丈的创业者哀叹:没想到钱荒这么快就来了。

  毕竟,不少被互联网炫目的概念和诱人的模式忽悠的风投最终变成疯投——投完便疯了。

  一篇在微信朋友圈疯传的文章称,2014年完成A轮融资的846家公司,现在几乎全部深陷生存危机。而网络上流传的一份O2O项目死亡名单上显示,近年来,汽车、社区、旅游、教育等16个领域的多个O2O项目关门大吉,仅外卖餐饮O2O项目倒闭的就有十几个。

  其实,在美国,“互联网+”的一些典型失败者早已敲响了警钟。成立于1996年的美国生鲜O2O企业WEBVAN在没有看到用户时,就烧掉4000万美元建了一个仓库,之后的扩张也是极大手笔,直到倒闭,他们烧掉了12亿美元。那是在2001年。随后共享经济的始祖级企业Homejoy的倒闭更令人震惊,投资者、媒体人甚至是消费者们都开始对共享经济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一些实业巨擘开始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轨迹做出重要修正——靠强大的制造、顾客、渠道、创新基础书写“实体+互联网”,宛如德国那样。

  无论海尔的物联网实验还是华为CEO拒称“互联网公司”的执拗和自信,都在表明:在经历过最初的浮躁、迷失和伤痛之后,中国“互联网+”将进入残酷的大浪淘沙阶段,最后的幸存者都必须有强大的实体支撑。

  于是,2015年10月,58岁的TCL董事长李东生决定为自己的企业代言,并大声疾呼:“挺起中国经济脊梁。”

  与乐视的联姻则体现了TCL的“+互联网”逻辑:依托TCL集团智能硬件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优势,TCL多媒体围绕视频、教育、游戏、生活四大垂直子生态,建设面向用户的服务业务体系,已与业内领先的互联网内容及牌照方建立起优质的客厅经济生态,智能电视平台运营能力快速提升,正快速转变为全球化的多媒体娱乐科技公司。

  联姻不仅为擅长资本运作的乐视稳固了实体的基础,为致力于国际化、智能化的TCL集团腾飞修筑了更为宽广的“互联网+”跑道。

  在接受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时,李东生讲到了一个关于鹰重生的故事。他说一个鹰到它40岁的时候,它必须要经历一个重生的过程,因为那个时候它的羽毛已经太重了,它的喙已不锋利了,它的爪,也要有一个蜕变的过程。所以鹰到了这一个阶段,它要在岩石上,差不多几个月的时间,把自己的老的羽毛拔掉,把喙也给敲掉了,然后长出新的羽毛和新的喙,然后它会再有30年的生命。

  不过,前提你首先是鹰,而不是猪。

  如果你目前仍旧痴迷于“互联网+”眼花缭乱的新概念、新模式、新理论,请注意:中国决策层推出的“互联网+”最终目标是振兴实体经济。

  声名显赫的互联网巨人马云本身有两个著名的外号:一个叫败家娘们协会主席——这是褒奖,阿里通过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保障其选择权,使“顾客是上帝”开始名至实归;另一个叫中国假冒伪劣协会秘书长,虽说非马云之过,但也深刻折射了中国“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

  快速奔跑的中国“互联网+”,别忘了最初为什么出发。

  因此,李东生、张瑞敏、任正非等的探索更值得全情期待。鹰的重生会成为中国实体的常态,“互联网+”将为它们插上新的翅膀,最终在全球市场有尊严地翱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