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1月21日报道,被称为升级版“限塑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布。围绕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意见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我国将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加强塑料污染治理。2020年底、2022年底、2025年底等成为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此过程中,我国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将逐渐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早在2008年6月实施的限塑令已走过12个年头。相比较12年前的限塑令,新版限塑令在塑料制品制造和使用方面提出了更严格、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其执行也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因此,意见一经发布就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限塑令与百姓息息相关:有偿购物袋是继续收费是取消?新版限塑令会影响生活的便捷性吗?由于曾经的“限塑令”效果并不明显,比如政策出台前后,相关企业的产量差别不大、超薄塑料袋的生产死灰复燃等现象,因此公众对于新版限塑令的执行力难免也会产生疑问。
此前的限塑令没有发挥出预期效果,一是因为公众的使用习惯和观念难改,塑料袋成了辅助消费的刚需用品;二是购物袋收费多是三五角,“经济限制”作用不明显;三是限塑令没能从源头上真正限制住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相应的惩罚措施不足、力度不够。
发布新版限塑令有着更为现实的必要性。白色污染是环境治理领域中的一个极为令人头痛的难点,塑料产品其难以自然降解,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减产;焚烧则可能导致空气污染等二次污染,其产生的废气往往含有有害物质,影响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等等。
显而易见,新版限塑令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诉求,设计了操作性较强的时间表——这是一种过程意识,解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因有了时间过程这一缓冲地带,我们更应理性面对环境问题和思考自身的行为观念。
不可否认,限塑令会直接打击到一批研发生产能力不足的企业,但从长远看,“塑料革命”才刚刚起步。研发价廉的可降解替代材料、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等,都为未来的材料学、化工产业等领域提出了新的命题,一点突破,都是飞跃。
对消费者而言,观念的革新往往是伴有痛感的,正如当年限塑令出台后,塑料购物袋要花钱购买,让人一时不爽,现在也都习惯了,这客观上对环保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如今,新版限塑令若能严格执行,未来在买菜购物、收发快递等生活常见的场景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不方便。但是,着眼于绿水青山的角度,观念的迭代也是一种必然——当我们为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而叫好时,当我们普遍接受并认可垃圾分类时,限制生产和使用某些类型的塑料产品,也应当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并为此形成共识。
当然,还应尽快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标准,将塑料污染防治纳入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更新发布塑料制品禁限目录;完善再生塑料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再生塑料用途;建立健全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企业绿色管理和评价标准等。
在短期的利益、便捷与未来的生存环境之间做选择,一点都不难。多一些期待与认同,共同为绿色生活出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