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所,与死神赛跑,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恰好有医护人员路过。一套公共急救体系的建立,包括急救体系的筹建、设备的铺设和救援知识的培训等,无疑是更可靠的力量。把公共应急救援当作一项民生工程去建设,把相关的制度和设备充实起来,推进全民急救互助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众的急救意识,从而尽可能地提高院外救援的成功率,让突发疾病者能够获得多一些的生存机会与可能。
据央视1月20日报道,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被安装到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当患者因室颤导致心脏骤停时,AED电击是最有效的急救手段。在最佳抢救时间“黄金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有很大概率能挽救生命。如果能在1分钟内完成除颤,成功率可达90%,每延误1分钟,成功率就会下降10%。然而,公众对AED的认知以及设备普及率,都远未达到理想水平。
AED被誉为和死神赛跑的“救命神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而之前,发生过不少令人揪心的悲剧,有马拉松选手跑着跑着猝然倒地、再也没能起来,有普通百姓在户外活动时心脏骤停……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九成猝死发生在医院外,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公众急救成功率仅为1%~2%。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是40%~50%。
事实上,近年来,公众的应急救援意识在不断提升。比如,遇到救护车驶来,越来越多的司机懂得“45度让行法”;消防通道被障碍物堵住、消防车辆无法通行时,居民会合力移开障碍物……只是“海姆立克急救法”、AED等听起来“高大上”的救援方式,多少让人有些手足无措。此外,很多城市人流量大的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的负责人觉得每台AED均价两万元,不是个小数字,配置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人觉得猝死是小概率,自己及家人碰不上,对投放和使用AED的事并不关心。
在公共场所,与死神赛跑,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恰好有医护人员路过。一套公共急救体系的建立,包括急救体系的筹建、设备的铺设和救援知识的培训等,无疑是更可靠的力量。从个人层面而言,学习急救技能、提升应急救援意识,应该成为我们的必修课,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在医护人员到来前与死神赛跑的唯一筹码。从硬件设备角度看,建立健全在公共场所投放急救设施的制度规章也尤为重要。拿AED的配置数量来说,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每十万人仅配置十几台,甚至有的还是个位数,对比一些发达国家上百台甚至近千台,差距不小。
可喜的是,各方行动已经开始。民法总则修改后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要求,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2019年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明确,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今年1月20日,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100多个公益办事处为百万群众开展心肺复苏培训……
多一分未雨绸缪,多一分挽救生命的希望。把公共应急救援当作一项民生工程去建设,把相关的制度和设备充实起来,推进全民急救互助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众的急救意识,从而尽可能地提高院外救援的成功率,让突发疾病者能够获得多一些的生存机会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