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怎一个“撕”字了得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6-09-1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完全不了解娱乐圈,因此,许多事也看不太懂。比如各种八卦,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言者欲抱琵琶半遮半掩,闻者自然愈发兴趣盎然,而当事者往往还既不否认也不承认。也许大家要的就是那种暧昧的效果。太痛快了,公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就太容易得到满足,下次再消费就难了。

  再如最近的各种撕,从王宝强到张纪中,直到最近的郭德纲和曹云金,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按理,这些人都功成名就,不存在重新炒作自己的问题,他们要撕恐怕是真的想撕。再看看他们的控诉,那真叫一个声泪俱下,直逼各种底线。显然,他们都是有备而来,想撕就撕,不撕不快。

  这些人都曾相亲相爱,如今撕破脸皮,用尽各种恶毒之语,攻击对方,想想都挺没劲的,换成个普通人,谁理他们?但架不住他们是名人,且都是业中翘楚,因此大家自然还是要关注、排队,也免不了要浪费大量口水。

  俗话说,看热闹的不嫌事大,实际上,当事者宣布开撕,目的也无非是将事闹大,以争取公众和粉丝更多的同情。这就好比体育比赛,谁有主场之利,谁就能争取更多观众的支持,胜算通常都要大一些。

  但这样的互撕,真的会有最后的胜利者吗?我深表怀疑。比如最近很火的“郭曹”之战,曹云金固然把师傅毁得不善,但在没有底线的攻击中,他也无形之中降低了自己的格调,顺带着也让大家看清了相声这个行业的众生相和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窘境。

  “郭曹”之战,说到根子上,不是两个人的冲突,而是传统曲艺的管理控制模式和现代商业社会之间的矛盾。相声是一个以守旧为生命力的特殊行业,郭德纲发布家谱,订立班规,是对传统的遵循,也是一种本能的选择。但当这种传统的师徒控制模式遇到现代娱乐工业时,它一定会遇到各种不适应,因为二者的逻辑和诉求不一样,前者主要靠道德控制,而后者主要靠契约精神。郭曹互撕,迄今为止,也没有一方有法律诉求,便是一种证明。也许,他们只是要公众替他们进行一下道德评判而已,但可惜的是,公众既没有这样的义务,也不一定有这样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大家听的都是一面之词,谁也不清楚其中的真相,又怎么去替他们做道德评判?

  让人玩味的是,郭德纲暂时还没有正面回应曹云金的长篇控诉。我看他还是明智的,因为越往下撕,对大家的形象就越不太有利。固然,大家都是草根明星,形象和气质差一点也无妨,但总归有一些底线。突破了这些底线,或许还不利于相声艺术的发展。

  有人说,相声是相声,艺人是艺人,不必相声如其人,意思是,即使不喜欢郭德纲或曹云金的为人,也并不妨碍你去欣赏他们说的相声。对此,我完全同意。事实上,站在一个圈外人的角度,我对“郭曹”的是非恩怨一点兴趣也没有,我只是觉得,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骂人而不是创作上,实在是太可惜了。换句话说,娱乐圈的热闹,如果总是围着“互撕”而不是作品打转,那也真是太悲哀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