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痕迹主义’影响下,有写不完的材料、填不完的表格,使得一些基层书记成了‘速记’‘述记’,专职干部成了‘表哥’‘表姐’”“现在基层仍存在文件多、会议多的情况,甚至是上午发通知,下午要情况,要求基层重复加入各类APP等系统,耗费大量人力精力,疲于应付”“在我的调研中,有一个地区就谈到在去年排除寒暑假,收到的文件有1948份,每一份文件都要求学校落实”……两会上,来自基层的一些形式主义做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两会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2019年要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并把2019年正式确定为“基层减负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决反对和整治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并首次将文山会海作为对象进行治理。
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堪称官场顽疾,不少与中央或上级“斗智斗勇”、试图蒙混过关的事情都曾见诸媒体。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更是谱出“新篇”:有的地方名为推行“互联网+政务”,一个又一个微信工作群和APP,每天各种“打卡”“留痕”,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有的地方号称落实精准扶贫,光印材料就用了65公斤A4纸,每家一个卷宗,每个卷宗有几十页脱贫表和记录;有的地方把各种好政策、好项目都集中在一个村,打造“速成典型”“盆景典型”;有的地方甚至有“迎检办公室”,铁打的办公室“流水”的牌子,几个月一装修……
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委员指出,“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不仅捆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而且助长了基层干部功利主义思想,其危害性已不容忽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狠抓作风建设。去年,中央纪委办公厅下发文件,明确了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4个方面12类突出问题;中办发出通知,对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明确监督主体,提出要压缩50%以上督察检查考核事项。尽管有关方面三令五申,但在一些地方,相关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必须出硬招、打硬仗、见实效,“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正如一些代表委员所说,此时中央发出整治“动员令”,具有现实必要性与迫切性。
针对这份为基层减负通知的内容,代表委员纷纷点赞认同。比如,有硬杠杠——“从中央层面做起,层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确保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强化结果导向——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而不是“唯台账是举、以材料论英雄”;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正确把握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等等。
既正视基层存在的“病情”,又开出了“药方”;既向具体“病患”施策,又追根溯源、排查深层次“病因”,疏堵结合……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只有真正贯彻落实上述精神和举措,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才能“推动基层政治生态、作风面貌焕然一新”。
给基层减负,需要的是观念、理念的转变,是对整个官场不良习气和氛围的“刮骨疗毒”,是上下联动、相互配合、持之以恒,尤其要警惕“一刀切”“走极端”——所有的会都不开了、所有的文件都不发了、所有的痕迹都不留了。而是要分清轻重缓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陷入“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怪圈,从而切实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政府运行效能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