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韩韫超-正文
节后离乡,牵挂和不舍何处安放
韩韫超
//www.workercn.cn2017-02-1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张张引发共鸣的照片,反映了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绕不开的命题: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否是农村年轻一代的唯一选择?这种骨肉分别之苦,是否该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代价?

  2月15日,多家媒体刊载了一幅题为《3岁的告别与33岁的出发》的新闻照片,照片中,在60多岁的父亲和3岁的儿子的目送下,外出打工者石欣抹着眼泪快步向村外走去——春节前,新华社记者曾跟拍在广东务工的湖南省花垣县农民石欣回家的故事,一张儿子在树下等爸爸回家的照片感动很多人。元宵节过后,石欣又要离开家乡开始新一年的打工生活,记者再次用镜头定格父子相处的温情瞬间,记录石欣离家的不舍与新年的期盼。

  无独有偶,近日媒体一则《追车跑了两百米 留守儿童盼妈妈留下来》的图片报道同样令人动容。这样的图片之所以被网友热转,大抵是因为千千万万外出务工者经历的离家的不舍,令人心动;是家乡的父母妻儿对亲人远去的背影望眼欲穿以及无数个日夜的牵挂,令人心酸。

  为了让父母子女过得更好,为自己挣一个更好的未来,外出打工是时下不少农村年轻人的首选。只是,当离乡的脚步越走越远,不能为父母尽孝、无法陪孩子成长的遗憾,成为千千万万外出务工者最沉重的情感羁绊。

  一张张引发共鸣的照片,恰恰是当代外出务工者群体的真实写照,更反映了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绕不开的命题: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否是农村年轻一代的唯一选择?这种骨肉分别之苦,是否该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代价?

  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民工已达2.8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有近1.7亿人。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对不少农村年轻人来说,外出务工不仅意味着有更高收入,还能长见识、开眼界。在此背景下,要想最大程度地减少外出打工者与亲人的分离之苦,有赖于城市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提供更多便利条件,让他们能享受到更多的市民待遇和服务,比如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让随迁子女在城里就近入学成为可能,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让从老家来的父母也能在城市享受医疗保障等。

  囿于各种因素,有些老人和孩子不能跟随打工者到城市生活,对于他们,社会各界应多些物质扶助和精神关爱,同时为留守人员与外出务工者的团圆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比如有的企业让离家在外的员工享受不折不扣的探亲假等。

  眼下,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政策利好指向了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回乡就业不失为外出务工者的一种选择,它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能让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少些与家人的分别之苦。当在家门口脱贫致富成为现实,当每天都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时时见证孩子成长的喜怒哀乐,类似《3岁的告别与33岁的出发》的离别镜头就会少些。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家乡更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是个人更给力的技能提升。

  北岛曾在诗中写道:“重逢,总是比告别少,只少一次。”如今,在孩子眷恋的眼神里,在父母企盼的目光中,不少农村的年轻人又将背起行囊再出发。纵使告别在所难免,那么,对于这些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务工者,我们的城市及社会各界如何为他们多做点事,让他们少些与亲人的相思之苦,让他们的日子多些保障和安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