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次单纯的系统优化升级,还让征信系统提升了权威和公信,为社会征信体系的未来建设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思路和模板。
据1月19日《新京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于1月17日启动二代征信系统切换上线工作,自1月19日起,征信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提供二代格式信用报告查询服务。与一代征信系统相比,二代征信系统在信息采集、产品加工、技术架构和安全防护方面,均进行了优化改进。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一代征信系统于2006年运行,截至2019年底,系统收录了10.2亿自然人、2834.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2019年,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累计查询量分别为24亿次和1.1亿次。如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增加征信有效供给、提升征信服务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金融科技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提升征信系统服务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征信系统的更新换代、优化升级,顺应了客观形势,比较全面地回应了公众关切。
首先,新系统在信息展示上有增量,让征信体系更充实和完善。比如将增加展示“共同借款”“个人为企业提供担保”“就业状况”“国籍”“联系电话”等信息,个人还款记录新增了“最近2年的逾期金额”;企业信息增加展示“上级机构”“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等。
其次,新系统更尊重被采集主体的知情权,更加注重信息安全。比如针对先前公众关心的是否将水电费缴纳情况纳入征信的问题,新系统只是预留了个人水电费缴费信息的展示格式,未来在数据源单位取得信息主体授权同意,并确保数据质量和安全后,才会进行采集和展示。再如客户一旦发现信息被盗用,可在征信报告上发布“反欺诈警示”,以提醒金融机构,对客户和金融机构起到保护作用。
第三,新系统兼顾效率与公平,堵上了可能的漏洞。比如新系统上线后,各机构需在采集时点T+1天向征信中心报送数据,而之前征信数据的更新可能需要1个月甚至更久,这意味着以后想利用这段时间差申请贷款将行不通。再如新系统还将增加展示“已销户贷记卡近5年还款记录”,如果想通过还清欠款后销户的方式“洗白”征信报告,5年内都不可能。
脱胎于金融领域的征信体系,如今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包括开始作为一种监管利器,用来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部门、机构随意扩大征信范围,引发舆论质疑。征信这把“尺子”究竟该量些什么、怎么量,哪些事项才能名正言顺地与“信”字挂钩,一度成为热议话题。如何既在纳入事项、应用场景上有所节制,又要使系统本身及时得到细化和扩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尺度、分寸的拿捏尤为关键。
此次征信系统“上新”,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征信系统的滥用和误伤,既与时俱进,又不失稳妥与谨慎,因而收获了一众网友的点赞。某种意义上看,这不是一次单纯的系统优化升级,还让征信系统提升了权威和公信,为社会征信体系的未来建设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思路和模板。
征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绝非一劳永逸之事,当前仍存在不少待解问题。比如,在将某种行为尤其是负面行为纳入信用报告前,是否应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未果作为前置条件?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联合激励和惩戒过程中,措施和标准如何统一?在央行征信系统外,一些正规的市场化征信机构初具规模,各地也推出了如福州的“茉莉分”、郑州的“商鼎分”等本地版的个人信用积分系统,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厘清各自定位和应用范围,实现相辅相成?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予以进一步规范。
社会征信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眼下我国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征信系统,如何在充分调研、倾听民意的基础上,科学、谨慎决策,将与信用相关的信息用对、用好,考验着职能部门的智慧和能力。期待这一系统在不断探索和调整中日渐完善,以更过硬的应用效率,发挥理想的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