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话语权是国家实力与国家形象的表达。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不能缺少引领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力量。“三个自信”的提出,是基于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和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关注、积极评价密切相关,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冲击和剧烈国际竞争的自我保护策略,为确立中国话语自信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个自信”为中国话语权的建构奠定基础
“三个自信”既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坚定的政治信念,也是一种理性的改革智慧、发展战略,为中国话语权的建构奠定了心理基础、政治基础与实践基础。
从心理基础的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既面临其他国家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又面临由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引发的特殊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三个自信”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将以积极的态度、达观的精神面对困难,化解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奋力前行。这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怀信心的精神状态,正是中国话语权建构所需要的心理基础——有了“三个自信”,也就具备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底气和胆识。
从政治基础的角度来说,“三个自信”既是一种政治宣言,也是一种政治承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构的坚定性,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和意志。它回答了中国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为中国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准绳。“三个自信”意味着中国话语权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解释权、表达权,是“中国故事”的书写权与“中国声音”的定调权。
从实践基础的角度来说,“三个自信”是改革发展前行的政治动员,能焕发国民精神,激发国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凝心聚力,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如此,“三个自信”能为中国话语权的建构奠定实践基础、提供实力支撑。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拓展,将为中国话语权的建构积累更为经典的素材和更为鲜活的案例,使中国话语权建立在丰富实践智慧、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
“三个自信”为中国话语权的建构指明方向
“三个自信”为中国话语权的建构明确了基本的方向和领域。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建构中国话语权,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影响力,是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基本遵循。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话语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的重要原因,在于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达。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出现了不同声音,如将中国模式定性为“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后社会主义”等。如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基础上,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和形象、直观的表达,揭示中国道路的内涵,界定中国道路的本质,剖析中国道路的特色,诠释中国道路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关系,进而让国际社会理解、认同中国道路,是中国话语权建构的着力点之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升华,也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表达和改革开放前行的理论指南。最近一段时期,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程度不同的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但受文化差异、情感因素和价值取向影响,不少学者或政要难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消解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误解与误断,回应国际社会关于“中国不会生产思想”的质疑,引导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体系、内在结构、历史地位、世界意义,是中国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方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内容构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际社会有赞有弹,有人认识到了中国制度的独特性、优越性,也有人形成了对中国制度的偏见,把中国社会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归结为制度本身,对中国制度持否定态度,甚至向中国推销西方制度。为此,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制度的基本构成、运行机制和独特优势,使国际社会理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话语权建构的重要任务。
从“三个自信”到中国话语自信的确立
中国话语权的建构离不开话语自信,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确立话语自信,是中国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条件。
确立中国话语自信要破除对西方的话语依赖与话语崇拜。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崇洋心理和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西方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优于中国,不加分析地肯定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甚至把西方社会发展模式视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唯一路径。学术界也出现了一种简单搬运西方理论的倾向,不顾具体国情和时代条件,用西方理论评判中国现实、注释中国问题,或者用中国经验来证明西方理论范式的“普适性”,甚至离开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就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矫正这种不良偏向,破除对西方的话语依赖与话语崇拜,掌握中国话语的主动权,是确立中国话语自信的首要条件。
确立中国话语自信要提升中国话语建构能力。创造、表达、传播能力是中国话语建构能力的主要方面。在理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实践智慧的基础上,建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话语体系,使其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与国际话语对接,用国际上能理解、接受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并通过立体的方式向国际社会传播,是确立话语自信不可缺少的条件。否则,中国话语不可能产生国际影响。
确立中国话语自信要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积极评价。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赢得了很多积极评价。马丁·雅克在其《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说:“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中国未来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可与20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有可能超越美国。”了解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把握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态度,有助于提升国人的自信心,进而促进中国话语自信的提升。
总之,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建构中国话语权,提升中国话语的感染力、影响力,彰显中国话语的魅力、解释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文化条件。(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研究”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西沐:中国艺术市场话语权全球建构之所需 | 2012-02-16 |
古风:寻找中国自己的文论话语 | 2012-02-16 |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 2012-02-16 |
论文选编(四) | 2012-02-16 |
论文选编(六) | 2012-02-16 |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 | 2012-02-16 |
“三个自信”释放正能量 | 2012-02-16 |
以价值治理为文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 2012-02-16 |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 2012-02-16 |
国家文化主权的城市担当 | 2012-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