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政经社会专家-正文
陶文昭: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特色
//www.workercn.cn2016-03-14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供图:安可

  习近平总书记用“治大国若烹小鲜”形容治国理政,显示出举重若轻的自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重点:

  以理想引领确立目标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理想是目标的指引,目标是理想的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当下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又要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中,习近平将远大理想与当前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远大理想方面,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不久即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既与这“两个一百年”的目标相贯通,又有独特的创新。一是拓展了目标的高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表述中,很显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在实现现代化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之间,不能是同义语反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更高。二是丰富了目标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丰富的。中国梦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主体覆盖了国家、民族、人民。尤其是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突出了人民幸福的地位,寓意更深。三是创新了目标的表达。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词汇中,“中国梦”是新词。以“中国梦”表达目标,比较通俗,更有质感,易被传播。“中国梦”在国际话语中,也更容易沟通和理解。

  在当前工作方面,习近平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确,讲目标要高低结合、远近结合。没有最终目标、长远目标,不行。只讲最终目标、长远目标,也不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责无旁贷的。十八大以来,如果说最初一段时间习近平集中地阐述了中国梦,那么近期则更聚焦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系列新的认识和部署。一是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通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二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出发,勾绘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手段。三是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习近平提出了一个民族不能少、一个地区不能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诸多新要求。四是制定了全面小康的具体蓝图和规划。目标较远时,是粗线条的。而当目标临近时,则要具体一条条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战略规划,“十三五”规划将绘出更详细的蓝图。

  以科学思维把握规律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央政治局两次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分析了当前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指出,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关于“四个全面”,习近平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习近平指出,我们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都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强调顶层设计,正是基于不断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以“四个全面”统领布局

  治国理政千头万绪,各方面工作都要抓,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如同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体现了目标意识和问题意识,是两者的结合。就目标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下最紧迫的目标,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就问题而言,治理国家要特别注意弥补短板。“四个全面”通过加强改革、法治和党建,从治标到治本,以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规律的升华。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针对了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些理念切中了中国的实际,顺应了时代潮流,对完成“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另外,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和平发展、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和改革等,十八大以来这些方面论述丰富,实践性强,影响深远,都是重大战略。(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