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聚焦

小麦高达2米,麦秆粗如芦苇!麦穗上长麦穗的小麦,紫玉米与高粱杂交而成的再生高粱五颜六色……这些“怪庄稼”的育种者,既非教授也非研究员

张国英和弭尚岭:为“麦”痴狂

2020-08-28 15:46:08 来源:大众日报

  “树上的枣红了,我的小麦也熟了”

  弭尚岭啥时候“迷”上育种的?大约是1985年,当地天旱小麦减产,只有16岁的弭尚岭想,如果有好的抗旱品种就好了。他开始找有关资料学习。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美国“吨麦”和德国狼尾麦的广告,说是能亩产500公斤,这让弭尚岭很兴奋。就缠着大伯从邻居那里借了10元钱,邮购了2斤小麦种子,一个品种一斤,并按照说明书用人工点播方式各种了2分地。麦子一出苗,大伯急了,麦苗稀稀拉拉,苗距10厘米、行距20厘米,“老辈子没见过这样种麦的,这么远一棵苗咋行啊!”结果到麦收时轰动当地乡亲,小麦长势特别好,大家都来“现场观摩”。乡亲们说:“没见过这么大的麦穗!”折合亩产能达到630斤以上,而当时乐陵小麦的平均产量只有300斤左右。

  看到弭尚岭的小麦产量高,乡亲们都来换麦种。“乡亲都盼着来年好收成,意外却发生了。”弭尚岭告诉记者,“那年冬天气温偏低,最低达零下18摄氏度,播下的种子大部分都冻死了,后来才知道,那是春性品种,不抗冻。”

  这次打击没有击倒他。乡亲们没怨他,他特别感动。

  从那个时候开始,弭尚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小麦育种研究透了,不能再让乡亲们失望。

  1987年10月,他去宁津县买化肥,在小书摊上看到一本《作物遗传育种》,当即花了五毛钱买下来,宝贝一样捧回家。“买书时我都不认识‘遗’这个字儿,就是‘育种’俩字吸引了我。”弭尚岭说,回家才发现一多半的字都不认识,便借助《新华字典》一字一字查。“读完这本书,我用了半年!”从此以后,弭尚岭渐渐迷上了小麦育种。

  每年小满过后,弭尚岭都会到麦田里选材料,谁家的地杂,他就去谁家的地里看。

  中午最热的时候,人家往家跑,他往地里跑。到处转,观察谁家麦子长势好。不认识他的人说,这人傻不傻啊!

  他成了麦田的守望者,天天跑麦地才觉得踏实快乐,“只要在麦田里待着,什么苦什么累都能忘了。”旁人眼里看似差不多的麦穗,在弭尚岭眼里却是姿态万千。长年的仔细观察,让他对小麦的生长情况了如指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要是小麦叶子,你随便给我一片,我就知道是第几片叶。”

  为了加快育种进度,1993年,他买了一个二手冰箱,利用冰箱对小麦进行春化处理。“这都是被逼出来的发明。”弭尚岭笑着说,“7月种小麦,人家都说我神经病。可是等到秋天,树上的枣红了,我的小麦也熟了。”

  利用大棚,弭尚岭种小麦实现了“三种三收”,即一年种三茬,收三茬。这件事“惊动”了乐陵市农业局。农业局领导不相信,亲自到现场看,1996年破格将弭尚岭聘为员工。当时,弭尚岭只提了一个要求:“不坐办公室,我要去良种场。”弭尚岭成了当地一位新闻人物。

  进入良种场后,弭尚岭相继培育出“弭麦1号”等小麦新品系,在山东德州、河北景县等地试验推广。“农民都认他的种子,下着雨也排队买。”乐陵市北小刘村村民李之恩告诉记者。

  乐陵市农业局原副局长梁军对弭尚岭特别佩服。有件事给梁军留下深刻印象,一天晚上,弭尚岭在宿舍借着灯光剥麦粒,不小心崩掉了一粒,弭尚岭愣是把宿舍地面的红砖挨块翻起来找了个遍。“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么多麦粒,可能丢掉的那粒就是唯一有用的材料。”他打着手电找了两个钟头,终于在桌腿旁边一块砖上找到了那粒种子。从此,良种场同事看到他拿着麦穗,都会笑着提醒他:“小心点,别把办公室的地砖都拆了。”

  2000年,良种场改制,弭尚岭主动放弃公职,又变回了一个纯粹的农民,辞职后成立了弭科农小麦研究所。

  “一定要培育出中国自己的超级小麦!”

  育种,让弭尚岭尝尽了人间百味和酸甜苦辣。

  小麦育种是苦力活,大部分工作时间要蹲在田间,播种、杂交、观察、选种、核产,其中之辛苦,常人难以想象。特别是小麦抽穗的时间,要完成上千个杂交配,一刻不歇地拼命抢时间。

  小麦育种更是费时又费钱的活儿。作为一个农民育种人,所有这些钱只能自己解决,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

  弭尚岭清楚地记得,2006年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弭麦3号”“小麦杂交与繁殖方法”的专利申请获批时,高兴之余,又为往返北京的路费和手续费发愁。“3天之内交不上手续费,就得申请专利恢复程序,到时候这4年的程序就得重新走一遍。”他愁得一夜没睡,想到了5间老屋的房梁。“要在平时,这些房梁起码值4000元,但因为着急卖,最后只卖了900元。”揣着卖房梁换来的900元,弭尚岭坐上了进京的火车。

  在接过证书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

  “弭麦3号”获得良好田间效果,抗旱搞碱,增产20%以上。累计推广10万亩以上。

  小麦育种是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常规办法选育一个品种,通常需要8-10年,但即便花上钱、搭上时间,也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一定搞出一个育种材料。一次,弭尚岭的一个育种材料丢失了,他发疯似的到处找,周围的人都笑话他,“就一穗麦子,至于这样吗?”这个从没有向命运低过头的山东汉子,却一个人偷偷跑到麦地里大哭了一场。因为条件差,弭尚岭先后丢失了8个育种材料,一说到这些,他都感到无限惋惜,“育种的遗憾太多了!”

  我省小麦专家赵振东院士曾“告诫”他,个人搞育种风险太大,代价太高,你要慎重!

  “种子王,弭麦1号!”2013年6月24日,“弭麦1号”在同样土壤环境和田间管理条件下,打败了“黑小麦”“良星99”和“4017”几个品种,在河北省清苑县忠惠农民合作社举办的高产王擂台赛上一举夺魁。

  “我只是一个农民,能否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验证了我的麦种高产,这说明我多年的辛苦育种没有白费。”对弭尚岭来说,真是太需要证明了。

  “老弭的做法一般人做不来,我就佩服他!”乐陵市孔镇西郭桥村原村支书张俊峰自己种了300亩地,用的全都是弭麦系列品种,“我种他的麦子也是宣传,看着麦子长得好,大家才多少理解他。”

  张国英原来是搞农资种子经销的,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媒体上看到乐陵有个农民育种专家很神奇,就去慕名造访,这一访不要紧,张国英走上她师傅当年的路,再也不回头。师徒两人于是并肩作战,踏上育种的长征路。

  汗水泪水苦水换来收获。弭麦6号、7号、咖啡麦、富硒麦相继诞生。

  袁隆平院士说,希望“稻穗长得比扫帚还长,水稻的茎秆比扫把还要粗”,而弭尚岭的梦想是,麦子长得像高粱那样,小麦的籽粒像花生米那样大。弭尚岭告诉记者,弭麦单穗粒数已经从正常小麦的45粒左右到160粒左右。

  他说,我的梦想,也是中国农民的梦想。

  “一定要培育出中国自己的超级小麦!”弭尚岭说,这是他的使命!(大众日报记者 李剑桥)

1 2 3 共3页

编辑:孙仕奇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返乡“创客”加速乡村游复苏

    “疫情有所缓解之后,我这儿的民宿几乎每天都能订满。”正在院落里设计装饰的郭晨慧笑着说。她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前进村,过去以种植业为主,村民生活清贫。

  • 办民宿做电商 藏族大姐小康路上劲头足

    庭前花草葱茏,窗外可见雪山。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错高乡结巴村,43岁的次仁德吉经营着一家名为玛尼石的精品民宿。当下正值旅游旺季,9间客房已经住满客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